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市顺义市高二测试]秦朝规定,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这说明,秦朝( )
A.法令名目繁多且规定细密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控制
C.赋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强化
2.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遵循“黔首自实田”办法和汉代规定的“依律自占”等方式,即关于土地面积(顷亩数)、所有人、产量大小等,由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这些规定(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土地国有制度
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
3.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账。据此可知,宋代( )
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
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
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
4.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之役……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5.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 )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6.《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8.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定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济 B.规范族人的奖励机制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9.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0.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11.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 )
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 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
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12.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二、综合题
13.[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
材料
时代 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延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整理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根据上表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市顺义市高二测试]秦朝规定,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这说明,秦朝( )
A.法令名目繁多且规定细密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控制
C.赋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强化
解析:“书年”“傅籍”和“更籍”的规定都是为了保证政府对男性民众的管控,体现了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控制,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秦朝对民众户籍的规定,不能说明法令名目繁多,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的是对民众户籍的规定,这只是保证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但并不能说明赋税制度是否完善,排除C项;仅秦朝一朝户籍管理规定不能体现户籍管理的人身依附关系渐趋加强,排除D项。
2.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遵循“黔首自实田”办法和汉代规定的“依律自占”等方式,即关于土地面积(顷亩数)、所有人、产量大小等,由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这些规定(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土地国有制度
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
解析: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土地的相关亩数、人数及产量,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的认可和维护,自耕农经济比重得以提高,故选B项;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这些规定维护的是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仅体现重农,排除D项。
3.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账。据此可知,宋代( )
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
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
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
解析:据材料“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可知,乡司长官是基层官员,说明宋代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故选A项;据所学,“皇权下县”并非宋代开创,排除B项;材料只是乡司的设立,不能说明乡级政府管理体制完善,排除C项;乡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职权向基层的进一步延伸,而不是县级政府职权的削弱,排除D项。
4.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之役……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
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解析:据材料“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可知,保甲和甲长虽然不是在编官吏,不享受朝廷俸禄,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日趋职役化,且据材料“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之役……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可知,通过保甲制度,可以平定州县群众是非,从而使得州县安定,得到有效治理,天下则安定,说明保甲制度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在清代乡村治理中,依靠以保甲为载体的官权、基于血缘关系的族权、对乡村知识垄断而形成的绅权等,故地方宗族关系只是地方治理中其中一方面的力量,且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在清朝州县长官依靠保甲力量实现乡村治理,未说明州县长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排除C项;乡村治理属于地方的行政治理,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
5.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 )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解析:据材料“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丁”可知,政府通过析户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立户籍,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政府增加户数目的是增加赋税,故选D项;宗法观念的重要内容是父权、兄权和嫡尊庶卑,按照人们的辈分大小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尊卑、贵贱等关系,排除A项;隋初析户政策的主旨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维护社会稳定,排除B项;扩充人口数量并非这一政策的目的,排除C项。
6.《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解析:据材料“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可知明朝以法律的形式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对贫苦之人的救助,并未体现出贫苦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排除B项;“真正”二字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并未强调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排除D项。
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8.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定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济 B.规范族人的奖励机制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家族的义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给予资金帮助,这明显着眼于家族长远利益,子弟如果高中做官,有利于整个家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
9.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籍帐制度,政府自下而上编制各地户籍并汇总成计帐,掌握各地户口、土地等情况,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故A项正确;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B项;籍帐制度不是为了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也没有体现阶层流动因此受到限制,排除C项;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
10.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解析】材料“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说明乡的三老等负责教育、收税和治安等工作,这是在行使地方政权的职权,故选B项。
11.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 )
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 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
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表现了老者持杖前往官府粮仓领取政府给的粮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画像砖反映汉代通过国家赡养老人的举措来体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高龄老人的优抚,无法说明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践行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12.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到三国时期伦理纲常逐渐渗入基层户籍管理中,从而出现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
材料
时代 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豪强隐匿人口。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宋朝时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延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整理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根据上表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政府对户籍的管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调查制”、秦朝时期的“申报审核制”、汉朝时期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等等,从总体来看,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和苛刻,其主要目的在于向老百姓征收赋税。但是从表格内容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特点,即在政局动荡不安的时候,政府对户籍的管理比较松懈,如在汉朝后期,“户籍信息严重失真”,“北朝僧尼专门设僧籍,免除其一切课役”。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在具体进行阐释时,我们首先要对“政府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进行简要阐述,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方便征收赋税。然后要紧扣论题进行仔细阐述——户籍制度演变与政局的关系,即政府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苛。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方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苛。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评卷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