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立法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开启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表明我国(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治国
D.公民权利得到制度保证
3.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
时期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改革开放初期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2005年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以上推论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场经济导向
C.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
4.[2023·四川德阳市统考]新中国1982年宪法所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B.保护和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化
C.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5.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7.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
9.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10.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容中,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表明当代中国( )
A.法治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治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参与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D.中国古代法律精髓影响深远
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这说明党中央( )
A.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B.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12.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在各方面超越1954年宪法的水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立法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开启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是对以往旧的婚嫁习俗的否定和批判,带有批判封建传统,崇尚民主自由的色彩,且1949至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因此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故选D项;“彻底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男女的政治权利,强调的是男女的婚嫁相关法律内容,并不能体现男女政治权利是否平等,排除C项。
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表明我国(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治国
D.公民权利得到制度保证
解析:题干提及1978年宪法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民主法制的进步,但“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说明“左”倾思想仍存在,落后于时代潮流,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有进步性,但也困难不少,故选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排除A项;“依法治国”理念明确提出于1997年,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及1978年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与“得到制度保证”还有较大距离,排除D项。
3.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
时期 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
改革开放初期 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
2005年 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
以上推论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
B.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场经济导向
C.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
D.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
解析:题干中2005年的劳模“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其中多种所有制包括私营经济,故选C项;“都是”不合史实,应为“大多”,排除A项;陈景润是数学家,彭加木是科考队长,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导向,排除B项;劳模评选本身就是国家及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看法及主流导向,体现着官方引导,排除D项。
4.[2023·四川德阳市统考]新中国1982年宪法所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B.保护和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化
C.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解析:据材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可知,八二年宪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规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故选A项;1982年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此时还没有从法律上明确肯定市场经济,排除B项;1954年宪法就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首次”说法错误,排除C项;两部宪法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能说孰优孰劣,排除D项。
5.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两部宪法在内容结构上的对比可知,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动强调了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的法理观念,表明了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故选D项。
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故选C项;焦裕禄体现实事求是,其他人不能体现这一精神,排除A项;焦裕禄、雷锋体现崇尚节俭,其他人无法体现,排除B项;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体现勇于创新,其他人不能体现,排除D项。
7.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解析:根据所学,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制度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思想、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法律至上”“法前平等”等价值、原则和精神,因此这一变化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故选A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根据所学,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于2010年,与题干十五大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使我国各方面建设实现了有法可依,与题干中十五大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都体现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B项。
9.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同时使用“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奠定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协商民主的结果而不是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
10.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容中,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表明当代中国( )
A.法治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治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参与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D.中国古代法律精髓影响深远
【解析】根据材料“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知,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说明法治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需要全民参与,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就迈向制度化,排除A项;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当今法律强调法治,与古代法律存在本质区别,排除D项。
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这说明党中央( )
A.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B.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这说明党中央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故B项正确。
12.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在各方面超越1954年宪法的水平
【解析】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体现了民主法制的建设,而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总体来看,这些内容都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故A项正确;B项仅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排除;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D项说法违背事实,排除。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论题可以利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原理去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或者就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结合史实展开。对这两个观点注意结合时间史实叙述。
答案:(示例一)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
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
(示例二)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论述清晰,符合史实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