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10: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1215年,英国大贵族与国王签署了《大宪章》;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两者的共同点是(  )
A.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B.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2023河南南阳二联)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建立(  )
A.维护了宪法的至上原则
B.司法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C.限制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3.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2023山东潍坊二模)明初实行“里老人”理诉制度。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老人”,以“礼”为断案准则,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明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推动礼法结合
C.维护基层稳定
D.完善司法体系
5.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出台《工会法》《劳资争议法》《工人补偿法》《教育法》《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对劳资关系、中小学生伙食、养老金、八小时工作制及专业保险等作了宪法性规范。这一举措源于(  )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代议制的完善
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6.(2023江苏镇江模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
A.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
B.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
C.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
7.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8.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9.751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 ”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1.联邦党人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双重保障”是指(  )
A.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 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分权制衡与联邦制
12.在中古时期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推断当时英国(  )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4分)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1215年,英国大贵族与国王签署了《大宪章》;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两者的共同点是(  )
A.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B.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 《大宪章》第一次明确了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而《权利法案》又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力,故C项正确;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是两者的共同点,A项错误;后者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B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政体逐渐形成,D项错误。
2.(2023河南南阳二联)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建立(  )
A.维护了宪法的至上原则
B.司法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C.限制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在政治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同时最高法院还可以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维护了宪法的至上原则,故选A项;在美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独立平行,相互制约,排除B项;总统权力是宪法授予的,最高法院依法审查总统命令,不是限制总统行政权,排除C项;国会立法权也是宪法授予的,最高法院审查的是国会立法是否违宪,并不能削弱国会的权力,排除D项。
3.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23山东潍坊二模)明初实行“里老人”理诉制度。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老人”,以“礼”为断案准则,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明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推动礼法结合
C.维护基层稳定
D.完善司法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实行的“里老人”理诉制度,“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其目的是“化解纠纷,平息矛盾”,这体现了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故选C项;根据材料“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可知“里老人”不是政府官职,不属于地方行政,属于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乡里断案以“礼”为准则,没有体现礼法结合,排除B项;“里老人”理诉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并非为了完善司法体系,排除D项。
5.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出台《工会法》《劳资争议法》《工人补偿法》《教育法》《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对劳资关系、中小学生伙食、养老金、八小时工作制及专业保险等作了宪法性规范。这一举措源于(  )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代议制的完善
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凸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因此英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对劳资关系、中小学生伙食、养老金、八小时工作制及专业保险等作了宪法性规范,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并不是政府出台各种措施的根源,排除B项;代议制完善是指英国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话语权,与出台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无关,排除C项;19世纪上半叶各种法律出台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也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D项。
6.(2023江苏镇江模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
A.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
B.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
C.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立法的形式整理、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成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故选A项。
7.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解析题干材料“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题干材料“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B项正确。
8.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书”和《十二铜表法》都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发展而来,法律的进步反映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
9.751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 ”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权依靠教会巩固统治,教权依靠王权扩大影响,王权与教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A项正确。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这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项正确;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0年,排除B项;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排除D项。
11.联邦党人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双重保障”是指(  )
A.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 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分权制衡与联邦制
解析题干材料“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体现分权制衡和联邦制的特点,故D项正确。
12.在中古时期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推断当时英国(  )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除国王外,其他诸如宗教法规都需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说明当时英国议会的权力加强,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议会制定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并未说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王权开始走向衰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以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2)原因: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受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影响,个人权利观念不强。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人文主义影响深远,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
(3)认识: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经验;法治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建设要从国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