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2023福建漳州期末]一战中,英、法等宗主国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最终,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殖民者”的行为客观上(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3.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 )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5.(2023·广东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6.(2023·河南商丘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
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
7.(2023·贵州联考)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受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加上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已危及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这说明( )
A.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
B.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C.保护民族文化需要靠政府主导
D.文化全球化下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8.(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他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他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苏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不过,在这一表面现象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表明当时( )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发生动摇
B.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
D.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9.(2023·江苏扬州期末)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
B.“贴现现象”会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现代科技下文化认同的危机
D.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10.(2023·福建宁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言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言论
严复 (1854—1921)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辜鸿铭 (1856—1928) 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导致由激情挑起、并用科学的精巧的屠杀和毁灭性工具武装起来的战争……
A.战争的残酷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B.中国学者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
C.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战爆发
D.科学技术改变战争发展的态势
11.(2023·广东汕尾期末)“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
A.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
B.消除殖民主义遗毒
C.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
D.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二、综合题
12.(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位学者认为,“五四”前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由单纯以新、旧区分到综合评估,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客观和理性,这反映出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现象是东西方文化论争和传统儒学思想受到批判的结果,“由此引发”“开始”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两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
2.[2023福建漳州期末]一战中,英、法等宗主国殖民者鼓励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在此之前,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最终,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殖民者”的行为客观上( )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欧洲实力迅速衰落
C.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D.打破了非洲封闭隔绝状态
解析 一战期间,非洲属民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非洲属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利于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推动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受一战的打击,欧洲实力相对衰落,排除B项;近代以来,非洲封闭隔绝状态就打破了,排除D项。
3.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 )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情节民族主义情结浓厚,反映了作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A项正确。
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解析 不结盟运动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它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D项。A项中“建立了”说法错误,至今尚未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排除A项。印尼并非发起国,南斯拉夫、印度、埃及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故排除B项。C项中“彻底瓦解”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5.(2023·广东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革命取得阶段胜利后上台的统治者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导致大地产无法被消灭,材料“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这说明农民运动仅仅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清楚自己的革命地位、目标前途等,A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不能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如何,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2023·河南商丘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
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宗主国的语言依然在亚非拉地区使用,可见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依然存在,这也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彻底与否与西方语言仍然被亚非拉使用没有多大关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文化侵略而是亚非拉殖民国家独立后西方的语言一定层度在亚非拉地区使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贵州联考)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受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加上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已危及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这说明( )
A.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
B.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C.保护民族文化需要靠政府主导
D.文化全球化下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解析: 根据材料“融合与冲突”等可知,我国应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D项正确;“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说法绝对,排除A项;“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应该保护民族文化,并未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他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他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苏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不过,在这一表面现象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表明当时( )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发生动摇
B.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
D.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欧洲在全世界的霸权削弱,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但材料强调欧洲国家,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江苏扬州期末)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
B.“贴现现象”会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现代科技下文化认同的危机
D.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异中求同的共同话题规则”“贴现(折扣)和增益现象”的影响,交流互动成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贴现现象”也会增强对原有文化的自信,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未体现现代科技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福建宁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言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言论
严复 (1854—1921)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辜鸿铭 (1856—1928) 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导致由激情挑起、并用科学的精巧的屠杀和毁灭性工具武装起来的战争……
A.战争的残酷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B.中国学者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
C.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战爆发
D.科学技术改变战争发展的态势
解析: 根据材料“三百年之进化”“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经济发展迅速,看起来是文明的社会,但一战暴露了其制度的缺陷与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反映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中“血战”“屠杀和毁灭”没有体现出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学者认识到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论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广东汕尾期末)“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
A.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
B.消除殖民主义遗毒
C.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
D.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二战后印度文化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未反映消除殖民主义遗毒,排除B项;D项表述符合印度国情,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2.(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可知,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根据材料一“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可知,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可知,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根据材料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和材料二“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可知,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根据材料一“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材料二“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可知,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