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民众带去了北方的铁质农具和成熟的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
B.长江流域普及稻麦轮作制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2.(2023广东湛江二模)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 ( )
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
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
3.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4.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唐朝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5.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培养孩子的博学技能。《颜氏家训》的出现( )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兴起的需要
D.有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6.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滞开元盛世的到来。”据此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7.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8.“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D.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10.下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章上的文字,该印章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
A.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
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
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
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
11.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王朝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王朝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王朝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12.下面表格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 /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当张骞与班超进入西域时,西域也有居国与行国两种政治组织。两汉开辟西域,也正是借绿洲城市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这些绿洲城市,形成交通线上的固定据点,遂能一站一站传递,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
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三个具体事例。指出西域地区的羁縻府州分别隶属于哪两个都护府的管辖。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北民南迁,南迁民众带去了北方的铁质农具和成熟的耕作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结合,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
A.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
B.长江流域普及稻麦轮作制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造成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解析:A 题干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北民南迁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小,故A项正确;南方主要种植水稻,而不是稻麦轮作,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3广东湛江二模)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 ( )
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
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时,内外众官互相顺从,一团和气,但到家国两亡时很少有得以幸免者,借此鼓励大臣循公忘私,积极进言,故选B项。
3.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A 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D项。
4.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唐朝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唐德宗统治时期,战乱导致经济困难,京城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运粮化解了政府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权势比较膨胀,当时唐朝政府既忌惮藩镇,又对藩镇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故选B项;藩镇对唐朝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藩镇威胁唐朝中央集权,应当削弱藩镇,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5.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培养孩子的博学技能。《颜氏家训》的出现( )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兴起的需要
D.有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解析: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颜氏家训》“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培养孩子的博学技能”,这就从“立身”和“处世”两个方面对子女的立身处世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故选D项;当时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仍旧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述及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内容,与“法治”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学教育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6.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滞开元盛世的到来。”据此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解析:B 根据题干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滞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滞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题干材料强调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开创了唐朝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
7.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解析:A 从材料中的北魏鲜卑政权推行汉语,汉族政权北齐以鲜卑语为国语可知,这两项措施都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和北齐政权对于官方语言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没有涉及化解民族矛盾的措施,不能体现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的,材料涉及的是北方地区,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能体现出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排除D项。
8.“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解析:B 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方镇”是指藩镇,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故选B项。
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D.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解析:B 由材料“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得到史学家的认可和肯定,故选B项;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肯定源自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而非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项;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这是武则天的功绩之一,不是史学家肯定其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的重要功绩,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0.下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章上的文字,该印章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
A.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
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
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
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
解析:B 据材料“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可知,该印章体现了西晋对内迁少数民族的管理,是西晋民族交融政治表现的印证,故选B项;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西晋政治制度依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未根本改善,排除C项;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开始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排除D项。
11.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王朝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王朝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王朝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解析:D 依据题干“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王朝颓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强化了北方政权的力量,增强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强调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D项正确;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王朝只是部分内容,并非材料核心,排除B项;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12.下面表格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 /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表格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对东突厥采用军事手段之外,更多的是采用和平管理方式,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当张骞与班超进入西域时,西域也有居国与行国两种政治组织。两汉开辟西域,也正是借绿洲城市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这些绿洲城市,形成交通线上的固定据点,遂能一站一站传递,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
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三个具体事例。指出西域地区的羁縻府州分别隶属于哪两个都护府的管辖。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观目的,据材料一“也正是借绿洲城市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得出,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第二小问客观效果,据材料一“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事例,据材料二“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前期,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第二小问两个都护府,据材料二“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并结合所学得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答案:(1)主观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客观效果: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事例: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蕃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