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
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
课前检测:
2.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简述这样做的意义
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
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课前检测: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2.综合思维:联系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分析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地理实践力: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提倡可持续消费,生产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
新课程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0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节目录
PART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索取>再生
排放>自净
生态破坏
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人文地理环境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如下所示:
1.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思想
预习教材P127-128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多少个阶段
2请总结各阶段的人地思想和人地关系
3.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思想
背景 人口数量少,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活动 采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人地关系 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 适应、崇拜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思想
背景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食物供应稳定,人口逐渐增多
人类活动 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
人地关系 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人地关系思想 适应、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思想
背景 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
人地关系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地关系思想 改造、征服自然;“和谐论”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思想
背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而发展
人类活动 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
人地关系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人地关系思想
惧怕老虎
打老虎
是英雄
驯服老虎,为人类表演
人虎共存
崇拜自然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人地关系发展阶段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可持续发展
原始社会——崇拜自然(被动适应)
农业社会——改造自然(思想萌芽)
工业社会——征服自然(深入发展)
信息社会——善待自然(不断完善)
活动P128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进入艾尔瓦河产卵。但是,这两座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同时,也为了恢复艾尔瓦河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美国于 2012 年和 2013 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随之艾尔瓦河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艾尔瓦河河口,淤出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沙洲,为多种鱼类和蟹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当地鲑鱼的数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时期 人类活动 生产力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信息时代
发展慢,水平很低
采集和渔猎
环境问题不明显
崇拜、敬畏、依赖
自然,被动地适应环境
开始发展
灌溉和农耕等农业生产活动
环境遭到破坏,出现生态破坏
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基本和谐
快速发展
机器生产等工业生产活动
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局部污染演变公害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达到较高的水平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
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活动P129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活动P129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答:①大坝挡住了原本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
②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该地区介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活动P129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答: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活动P129
2. 结合下表,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P129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答:a.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极为匮乏,且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
活动P129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答:b.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不是很明显。
活动P129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答:c.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活动P129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答:d.信息社会,由于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渐缓解。
活动P129
(2)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①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②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时期 人类 活动 主要环 境问题 人地 关系 思想
原始社会 采集狩猎 生物资源破坏 崇拜自然
农业社会 农耕 生态破坏 改造自然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因地制宜
工业社会 工业生产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征服自然 19世纪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
20世纪初 可能论、适应论
现代社会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人地和谐 20世纪50年代 人地协调论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小试牛刀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
D
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小试牛刀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
C
PART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02
下一课时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课时)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背景、概念、内涵、原则。
(2)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其原因。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采集渔猎
崇拜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
改造自然
工业社会
征服自然
后工业化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草原,砍伐森林,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科学技术、工业文明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
生产力水平低
环境制约人类
人类被动适应
生产力提高,依附减弱,对抗增强,人地基本和谐
生产力惊人、科技飞速发展、人地矛盾激化
生产力水平高
人口激增、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谐论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
世
纪
60
年
代
以
来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寻求
人地
协调
道路
解决
问题
可持续
发展
背
景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基础
目的
条 件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文明消费。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 际 之 间
物 种 之 间
地 区 之 间
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持续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地球是个整体,地区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整体协调。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地球承载能力有限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
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同代人之间
地区之间
共享地球家园
公平性原则
环境是一个整体
全球合作
公众参与
谈一谈以下行为违背了哪些原则?
竭泽而渔违背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间的公平性原则;
造成鱼类资源枯竭,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竭泽而渔
污染转移造成其他国家环境问题,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而且,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因此,这一行为也违背了共同性原则。
污染转移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终止《巴黎协定》的所有条款。而早在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退出另一份有关气候问题的协议《京都议定书》。
退出全球气候问题协议
合作探究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大小、承担方式须有所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看,环境问题的出现有一个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在人类燃烧化石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合作探究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大小、承担方式须有所区别。
从资源消耗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人口少,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均资源消耗量少,但人口多。二者均对环境问题负有责任。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合作探究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大小、承担方式须有所区别。
从开发和保护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环保标准高,资金投入大,生态环境好;发展中国家因为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责任。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合作探究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P104
严格规定发达国家减排量化义务
没有严格规定发展中国家的义务
CO 排放,发达国家负主要责任
资源消耗,二者均负有责任
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负主要责任
体现共同性、公平性原则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在哪?
2、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因?
二者的能力不同(财力、技术)
在环境恶化中,起到的作用不同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案例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导性框架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了2016-20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该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图5.10),是《21世纪议程》实施计划的深化。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
政府
公众
企业
可持续发展
监督企业行为
监管企业
政策 立法 标准
监督政府行为
参与实施
约束和引导
参与实施
约束和引导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如图所示)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2020年11月23日,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再无贫困县,这意味着,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教育扶贫
发展特色产业
转移就业
基础设施建设
异地搬迁
提高脱贫致富
的知识和技能
因地制宜
激活发展动力
促进就业,
勤劳致富
提供便捷的交通、
良好的环境
改善生存条件
增加就业机会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消除贫困
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提出与之相对的“绿色经济”。
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②发展绿色经济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倡导可持续消费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
提倡可持续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尽量避免干洗
减少洗涤频次
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关注房屋耗能
使用节能灯
绿色出行
步行、公共交通等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2.具体途径:
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1)手段:环境__ _技术
(2)核心:提高__ _为核心。
(3)方式:___ _ _ 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___ __。
(4)原则:资源输入___ _、资源 和废弃物___ __ 。
1、循环经济
无害化
生态效益
以环境友好方式
减量化
再生资源化
生态化
再利用
工业——清洁生产:
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三是清洁的产品。
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是其中一个典型。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____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____种。
1
8
(3)按循环经济的方法生产出的服装产品,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原因是什么?
答案 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
(3)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哪些?
工业——清洁生产
(2)该工厂现在是如何处理废弃物的,全程处理还是末端集中处理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生产方式。(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的效益:
经济效益:
①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了资源
环境效益: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善环境
社会效益:
④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种植业
养殖业
生态观光旅游
探究: 看北京留民营村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1)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综合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利用率。
净化环境,增强土壤肥力以保护土地
(3)开发利用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
新能源利用网络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控制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消耗
改善能源结构
减少碳排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18年11月,南京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回收,拒不执行的单位将被重罚。
下图为南京市某校园内所张贴的垃圾分类指南。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垃圾分类指南,你认为学校日常活动最容易产生图中三大类垃圾中的________。为了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请你为垃圾分类回收设计一条宣传语,或写出你最欣赏的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一条公益广告。(2分)
(2)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明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有哪些积极的意义?(3分)
(3)除了垃圾分类外,减少垃圾危害最有效的途径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请你结合日常生活,为减少垃圾的产生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可回收物
如“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你今天垃圾分类回收了吗”等。
①可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
②可将部分垃圾转化为资源重新利用、节约资源;
③可带动垃圾处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①养成节约的习惯,减少垃圾的产生(如节约用纸);
②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等。
课堂小结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背景
内涵
原则
消除贫困
发展绿色经济
提倡可持续消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习题巩固
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让鸭子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鸭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B
习题巩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大力发展经济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负增长,以减轻社会压力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排干沼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C.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制度
D.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