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17: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2022湖南]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3.[2022.1浙江]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4.[2024河北模拟]汉初,官吏主要来源于军功地主和高官子弟。汉武帝即位后,大力推行察举制,还亲自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处于归隐状态的人,并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同时推行“公车上书”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授以官职。汉武帝的举措(A)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打击了门阀士族  D.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5.[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6.[2022辽宁]《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7.[2023重庆模拟]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8.(2023·北京朝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9.《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0.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11.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  )
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
12.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评要》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须恢复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思想是黄老之学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不符合,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D两项。
2.[2022湖南]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 根据材料“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汉武帝采用各种方式弥补财政缺漏,唯独不敢增加田租,这反映了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并非汉初,排除B项;汉武帝的举措是取财于民而非藏富于民,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此举的结果,且“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3.[2022.1浙江]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解析 依据材料“刺史定期……巡行……以卑临尊”等可知,刺史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控,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刺史并非宰相的行政助手,故排除A项;西汉刺史是监察体制中的官员,而非行政官,其不管地方具体的民政事务,故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仅仅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而非代表社会,故排除D项。
4.[2024河北模拟]汉初,官吏主要来源于军功地主和高官子弟。汉武帝即位后,大力推行察举制,还亲自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处于归隐状态的人,并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同时推行“公车上书”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授以官职。汉武帝的举措(A)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打击了门阀士族  D.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汉初相比,汉武帝加强了对官员选拔的掌控,官员的来源范围扩大,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信息,排除B项;门阀士族形成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非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
5.[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 据材料“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等信息可知,牛车相对于马车较为舒服,东汉后期,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喜欢乘坐牛车,追求享受,体现出此时期政治的衰颓现象,故选A项。据材料“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可知,这是一种奢侈行为,而非戒奢尚俭,B项排除;牛是农耕的主要畜力,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上层使用牛来拉车享受生活,并非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故C项排除;豪强势力属于地方势力,材料反映不出地方势力强大,D项排除。
6.[2022辽宁]《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解析 材料“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都带有四海一家的意思,即体现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7.[2023重庆模拟]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解析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列传记载的是帝王、诸侯王以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班固所著《汉书》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将项羽、陈胜编入列传,这反映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体现出儒家正统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局面无关,故A项排除;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这无法体现著史规范逐渐形成,故C项排除。
8.(2023·北京朝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解析] 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项错误。
9.《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解析] 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普遍”太绝对,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项不符合题意。
10.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解析] 依据材料“西市东北部”“21 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俑”来看,西市手工业发达,并且规模较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了西市手工业规模比较大,但未反映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的市属于正式的市,而非民间集市,民间集市是草市,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排除。
11.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  )
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
[解析] 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这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项正确;光武帝的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强化皇权,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造纸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具有可信性,故A项错误;考古发现西汉纸,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术是由西向东传播,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评要》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
[答案]  (1)西汉初年财力困乏,对匈奴用兵失败。
(2)未采纳。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所述可知,汉初国力有限,汉高祖亲征匈奴,结果在白登山上被围,只好采取“和亲”政策。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韩安国不同意出兵匈奴,但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这一史实出发来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