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17: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  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2023江苏南通学情检测]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参考了《周礼·泉府》,保甲法参考了《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他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5.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6.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7.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一是没有前代地方割据的悲剧;二是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危机。两宋300多年间,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土地兼并有效遏制
C.中央集权成效显著 D.经济发展民众富足
8.(2023·浙江绍兴期中)宋朝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后,转而对少数民族“送礼”,而且名目繁多。其中“岁赐”的对象是(  )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
9.(2023·浙江宁波联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① 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
A.①契丹 ②党项 ③女真 ④蒙古
B.①鲜卑 ②女真 ③蒙古 ④满洲
C.①契丹 ②吐蕃 ③女真 ④满洲
D.①鲜卑 ②女真 ③党项 ④蒙古
11.(2023·浙江杭州期中)《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据材料可以判断元朝(  )
①崛起于漠北蒙古 ②实行“四等人制” ③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 ④完成了全国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浙江嘉兴期末)《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
C.有重大的创新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二、非选择题
13.(2023·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方镇支郡(引者注:节度使管理的行政单位),以州县直属朝廷。至太宗统一南北后,因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百余州幅度太大,不得不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地方政府。经过发展变化,这级政府的职能分散在诸监司(转运司、提刑司与提举常平司)之中……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全国共分为10个行省,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据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北宋州县的上级“地方政府”名称及其作用。说明“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的特点。从地方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作用两个角度,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解析 由材料“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权力监督及制衡、协理政事等作用,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的片面解读,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推不出C项结论;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州等地方官员的行为,设置通判并不是为了削弱州府权力,排除D项。
2.[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  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
解析 宋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轻武的政策,提升文官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并未涉及分化事权,故B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国家的用人政策,不是科举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重用文官,与官员选拔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 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达到赈灾的目的,又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C项正确。
4.[2023江苏南通学情检测]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参考了《周礼·泉府》,保甲法参考了《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他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采用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主要目标在于国家体制变革,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为先务”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以文立国,排除D项。
5.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解析 由最初的宗室大贵族出身的宰执“议国事、治国政”到改革中央官制后“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说明大贵族权力被削弱,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
6.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由“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可知,元朝统治者意图通过重新开科取士获得汉族士人的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B项正确。
7.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一是没有前代地方割据的悲剧;二是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危机。两宋300多年间,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土地兼并有效遏制
C.中央集权成效显著 D.经济发展民众富足
解析:C 据材料“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可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故选C项;清代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排除A项;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代的经济情况,排除D项。
8.(2023·浙江绍兴期中)宋朝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后,转而对少数民族“送礼”,而且名目繁多。其中“岁赐”的对象是(  )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
解析:C 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辽和西夏,其中北宋“岁赐”的对象是西夏,C项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排除A项;金和蒙古都没有与北宋长时期对峙,北宋没有给予他们“岁赐”,排除B、D两项。
9.(2023·浙江宁波联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D项正确;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消除国家边防压力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B、C两项。
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① 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
A.①契丹 ②党项 ③女真 ④蒙古
B.①鲜卑 ②女真 ③蒙古 ④满洲
C.①契丹 ②吐蕃 ③女真 ④满洲
D.①鲜卑 ②女真 ③党项 ④蒙古
解析:A 契丹族于916年建立政权并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定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大定之治”发生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兴起后逐渐统一全国。故①②③④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符合题意。
11.(2023·浙江杭州期中)《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据材料可以判断元朝(  )
①崛起于漠北蒙古 ②实行“四等人制” ③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 ④完成了全国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据材料“起朔漠”可知,元朝崛起于漠北蒙古,故①正确;“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采取的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故②错误;“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说明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故③正确;“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说明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击败南宋,完成全国统一,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12.(2023·浙江嘉兴期末)《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
C.有重大的创新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解析:A 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一改唐朝的羁縻制度,而是与内地一样,对其征发赋役,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重各民族习俗,排除B项;元朝对边疆实行税收管理不是创新,排除C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不同于唐代,“注重继承前朝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方镇支郡(引者注:节度使管理的行政单位),以州县直属朝廷。至太宗统一南北后,因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百余州幅度太大,不得不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地方政府。经过发展变化,这级政府的职能分散在诸监司(转运司、提刑司与提举常平司)之中……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全国共分为10个行省,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据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北宋州县的上级“地方政府”名称及其作用。说明“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的特点。从地方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作用两个角度,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1)问名称,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因此北宋州县的上级“地方政府”名称是路。作用,根据材料一“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方镇支郡”可得出,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原因,根据材料一“经过发展变化,这级政府的职能分散在诸监司(转运司、提刑司与提举常平司)之中……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得出,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第(2)问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辖区广阔;根据材料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得出,军政大权集中;根据材料二“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得出,兼具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质。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历史沿革方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现实作用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答案:(1)名称:路。
作用: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原因: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2)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兼具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