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
1.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门罗的意图是( )
A.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B.将印第安人赶出美国
C.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D.为印第安人建立保留地
2.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的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
3.下表是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此可知移民( )
时间 1960—1970年 1970—1980年 1980—1990年 1990—2000年
比例(%) 11 33 39 34
A.主要来自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
B.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
C.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精英
D.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5.(2023湖南模拟)希腊人在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中原地区;中国在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业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6.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构建了关东文化;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种文化整体共存就必然会互相接触、交流,诞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化的前进。这表明人口迁徙( )
A.促进文化优胜劣汰
B.促进文化交融认同
C.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
D.具有世界性
7.下面为海地独立前夕1789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黑人奴隶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D.美洲社会出现大变革
8.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许多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9.20世纪末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掀起了争夺高素质人才的热潮,给予外国留学生优厚的待遇,鼓励留学生留居本国。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世界范围内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
B.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
C.中东地区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
D.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10.印欧人的迁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游牧部落大迁徙,它直接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对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导致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
B.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创建了赫梯帝国
C.雅利安人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历史
D.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摧毁了雅典城邦
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这些游牧民族在离开了草原……他们必须服从的这种外来力量计有两种: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拉力。他有时被推出了草原,因为干旱的过程加剧了,甚至具有像他们那样的忍耐力量都无法再在他的原有生活地点生活下去……他偶尔也被拉出了草原,因为某些在邻近地区的定居社会里出现了真空。”根据汤因比的理论,罗马帝国时期将日耳曼人“拉出”草原的因素是( )
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
B.西晋开明的民族政策
C.罗马帝国衰落
D.全球气候变冷
12.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族认同是在这样三个原则之下进行的,即“种族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宗教信仰上的基督教、政治原则上的共和主义”。这说明美国文化( )
A.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B.是英国文化的移植
C.与欧洲殖民者的早期侵略扩张有关
D.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徙
时间 1500— 1850年 1850— 1945年 1945— 2000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 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徙数量 至1850年,黑人奴隶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至3700万 1960年迁徙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徙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
1.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门罗的意图是( )
A.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B.将印第安人赶出美国
C.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D.为印第安人建立保留地
解析: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方式与白人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或从事粗放农业,或狩猎采集。这种生存方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十分广袤的地域。针对这个情况,门罗提出“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其意图在于控制印第安人的活动范围,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故选C项。
2.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的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这说明郭嵩焘已经产生了近代国际外交意识,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郭嵩焘的主张,并非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排除D项。
3.下表是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此可知移民( )
时间 1960—1970年 1970—1980年 1980—1990年 1990—2000年
比例(%) 11 33 39 34
A.主要来自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
B.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
C.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精英
D.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增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特征,故选B项。
4.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加坡是一个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并且移民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判断,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故A项正确。
5.(2023湖南模拟)希腊人在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中原地区;中国在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业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步,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扩大范围,当两种文明相遇时,便会产生碰撞和交流,所以不管何种方式都会在主观或客观上起到文明交流的作用,故选D项;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影响,排除A项;文明交流的双方并非全部属于同等文明,排除B项;文明的交流具有一定规律性,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具体的原因,而不是随意的,排除C项。
6.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构建了关东文化;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种文化整体共存就必然会互相接触、交流,诞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化的前进。这表明人口迁徙( )
A.促进文化优胜劣汰
B.促进文化交融认同
C.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
D.具有世界性
解析:人口迁徙促使各个区域的文化相互吸收、借鉴,进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故B项正确;各个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并非优胜劣汰,故A项错误;各种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特性,“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7.下面为海地独立前夕1789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黑人奴隶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D.美洲社会出现大变革
解析:海地是美洲国家,本来没有黑人,大规模的、长期的奴隶贸易使黑人成为主要族群,黑人奴隶贸易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A项正确。
8.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许多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措施有助于移民了解德国主流文化与移民文化的不同,通过“多元对话”可以促进移民文化与德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加速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
9.20世纪末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掀起了争夺高素质人才的热潮,给予外国留学生优厚的待遇,鼓励留学生留居本国。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世界范围内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
B.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
C.中东地区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
D.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解析: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发达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B项正确。
10.印欧人的迁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游牧部落大迁徙,它直接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对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导致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
B.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创建了赫梯帝国
C.雅利安人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历史
D.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摧毁了雅典城邦
解析:雅利安人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创建了种姓制度,深刻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这些游牧民族在离开了草原……他们必须服从的这种外来力量计有两种: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拉力。他有时被推出了草原,因为干旱的过程加剧了,甚至具有像他们那样的忍耐力量都无法再在他的原有生活地点生活下去……他偶尔也被拉出了草原,因为某些在邻近地区的定居社会里出现了真空。”根据汤因比的理论,罗马帝国时期将日耳曼人“拉出”草原的因素是( )
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
B.西晋开明的民族政策
C.罗马帝国衰落
D.全球气候变冷
解析:“拉力”是指罗马帝国衰落,为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族认同是在这样三个原则之下进行的,即“种族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宗教信仰上的基督教、政治原则上的共和主义”。这说明美国文化( )
A.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B.是英国文化的移植
C.与欧洲殖民者的早期侵略扩张有关
D.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解析:该学者所说的三个原则基本上都是欧洲文化的特征,虽然在这三个基本原则下,也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但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欧洲文化的主流地位,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徙
时间 1500— 1850年 1850— 1945年 1945— 2000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 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徙数量 至1850年,黑人奴隶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至3700万 1960年迁徙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徙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答案 (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徙,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徙;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国际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