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17: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2.[2023.6浙江]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3.[2024山西运城调研]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台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4.(2024·包头)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D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5.(2023·桂林)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D )
A.削弱豪富势力 B.开发边疆地区
C.增加政府收入 D.巩固国家统一
6.(2023·成都)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7.(2024·咸阳)《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些要求有助于(  )
A.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B.完善地方机构的运行机制
C.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提升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
8.(2023·北江)《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
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2024·保定)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且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其中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立秦的三个降将为王。而汉王刘邦打下关中地区后,则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关外置河南郡。相对于项羽,刘邦(  )
A.注重积累“削藩”的力量
B.着力提升关中的战略地位
C.有明确的中央集权意识
D.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10.(2023·河北模拟)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区域文化冲突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11.(2023广东汕头一模)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1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说明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解析 由材料可知,秦国任相相比于关东六国来说并不拘泥于内部宗族和国人,这有利于集聚人才,维护统治,说明秦国的官僚制度相对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数代秦王所用秦相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不能说明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材料“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说明六国任相宗法色彩浓厚,但不能说明其严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家人物在六国的地位,排除D项。
2.[2023.6浙江]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解析 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秦朝建立后,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这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排除;宗法制是一种血缘继承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排除;夏朝的建立,已经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D项排除。
3.[2024山西运城调研]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台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将“贾人”“尝有市籍者”等迁至岭南,而汉初岭南出现商业性都会,这说明岭南地区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人口迁移政策,秦始皇的举措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禁锢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是国家经济重心,排除C项;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4.(2024·包头)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D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解析] 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
5.(2023·桂林)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D )
A.削弱豪富势力 B.开发边疆地区
C.增加政府收入 D.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控制、监督各地豪富,打败越族、匈奴并移民实边等做法,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削弱豪富势力只是部分措施的具体目的,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开发边疆地区与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不符,排除B项;增加政府收入与“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不符,排除C项。
6.(2023·成都)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解析] 依据材料“上农除末”,“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可以看出秦朝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对农业的重视,是重农措施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未涉及皇帝权威,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农业,未涉及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
7.(2024·咸阳)《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些要求有助于(  )
A.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B.完善地方机构的运行机制
C.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提升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可以看出清朝的律法中规定了对于农业的有关问题,由地方政府和对应的官吏要定期向中央直接呈报,这些要求有助于中央及时对地方的有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把握,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的信息是提高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不是对地方机构运行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同官僚队伍是否清正廉洁无关,排除C项。
8.(2023·北江)《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
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用法律规范官吏行政,保证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强调不得在农忙季节随意兴发徭役等,反映出秦朝注意保护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朝管理制度的严格,排除A项;实施暴政导致速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项。
9.(2024·保定)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且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其中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立秦的三个降将为王。而汉王刘邦打下关中地区后,则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关外置河南郡。相对于项羽,刘邦(  )
A.注重积累“削藩”的力量
B.着力提升关中的战略地位
C.有明确的中央集权意识
D.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实行分封,并在关中设立三个王国,刘邦则在自己控制的地区推行郡县制,加强对统治地区的掌控,反映了刘邦在当时有中央集权意识,C项正确;此时刘邦还没有“削藩”的意图,排除A项;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楚汉战争时期,双方征战不断,刘邦的首要任务是打败项羽,而不是恢复经济,排除D项。
10.(2023·河北模拟)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区域文化冲突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解析] 由材料可知,现代学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的探究趋于全面,C项正确;现代学者从历史、文化、制度和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未偏离秦朝的基本史实,排除A项;年代久远并非学者见解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现代观点未必比传统观点更可信,而且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11.(2023广东汕头一模)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解析] 根据材料“非博士官……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烧之”可知,秦始皇不允许民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下令焚烧私藏书,根据材料“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项羽对秦文化造成了损害,这里面可能有秦朝文献,结合两者可知,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故选C项。
1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说明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解析] 根据材料“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非常严密,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统一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优势: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郡县制的作用、影响: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②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