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单选题
1.“这次革命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自上而下变革模式的制约,将整个中华民族卷入到革命大潮当中来,……中国革命中建立坚强的革命阶级政党、掌握可靠的革命军队、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等规律也正是在此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被归纳总结出来的。”该革命(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共和政体 D.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中国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3.“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D.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
4.“中国资产阶级为了中国近代化作了不懈的努力,其间经历了始于1875年的早期改良派的宣传活动、1895年的维新运动和随后独领风骚的辛亥革命运动,等等。”之所以“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B.提出的政治主张更具深刻性
C.做到了对旧制度的彻底扬弃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5.中华民国初期一些方志明确记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普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历法上形成“二元社会”格局。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 B.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基层社会思想封闭保守 D.社会生活转型特征明显
6.在20世纪的亚洲觉醒中,1911年发生在中国的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其意义主要在于(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完整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7.1912年,“中华女权同志会”创立者林宗素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完全参政权,孙立即表示“男女原应一例平等参政”。林将谈话记录公诸报端后,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材料说明( )
A.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 B.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孙中山注重扩大群众基础 D.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
8.中华书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
A.肯定君主专制的历史作用 B.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强调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
9.辛亥革命后,报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他认为:“即如忠之一义,就君臣关系之狭义言之,固已根本破坏,然人民当效忠于其国及他事之宜用其忠 是所忠之客体变,而忠之主体固未尝或变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B.促进了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C.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D.传播了近代民主与科学精神
10.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所说的,在辛亥以后,“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表明( )
A.封建专制思想影响历史进程 B.民主共和建立顺应世界潮流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11.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据此推知,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辛亥革命(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B.为无产阶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环境 D.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2.1912年10月,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新生的中国》一文,指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列宁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C.打击了列强势力 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部分下层人士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书“恭请圣安”。这反映了( )
A.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B.政治民主化任重而道远
C.孙中山深受国民敬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佐证上述观点的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驱逐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任务
15.如图为1912年2月12日《时报》刊发的漫画《南北》。在第一格漫画中,中间一人往内用力,正将南北两者合拢。在第二格漫画中,分裂的南北双方终于合并为一人。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D.辛亥革命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历史记忆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1)依据所学,简述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火器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变法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携带蒸汽机、远洋战舰模型与高倍望远镜等礼物访华,向乾隆祝寿,同时希望中英互通有无,发展贸易,并在京建立大使馆。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材料二
《共和》 清帝退位诏书
(1)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分析奉行这种政策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自上而下变革模式的制约”及“中国革命中建立坚强的革命阶级政党、掌握可靠的革命军队、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等规律也正是在此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被归纳总结出来的”可知,该革命为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共和政体,C项正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排除A项;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对应的事件为长征,排除B项;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中国对应的事件是东北易帜,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据题干信息“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可知,三地4个同业公所反对易服,不反对剪发,提倡国货,因为如果突然易服,当时民族工业不足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这将给列强商品输出创造机会,C项正确;题干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体现革命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行业组织提倡国货,并非群众,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涉及思想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A项;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属于辛亥革命到成就,不符合辛亥革命失败的说法,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没有提到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所以“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它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这是之前的改良运动等所未能达到的,A 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并非最具深刻性,排除 B 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扬弃旧制度,排除 C 项;辛亥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较为复杂,不能简单说促进了持续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初期(中国)。材料所示为中华民国历法和纪年的使用情况,既有现代阳历,也包括传统阴历,历法和纪年上的“二元格局”反映了当时转型时期新旧杂糅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所示为当时历法和纪年的使用情况,并非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选项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辛亥革命彻底与否,选项B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法和纪年并非仅仅是基层社会现象,选项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B项;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材料“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和所学可知,孙中山由完全赞同男女平等平等参政到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收回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软弱和妥协,B项正确。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代表封建顽固势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孙中山注重扩大农民和工人等群众基础,排除C项;“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14年中国。据材料,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在“绪论”中提出:“中国今日之时势,弱甚矣,贫甚矣,其至于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数千年历史之迁变之所造成者也。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把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原因,归结为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就肯定了中华民国建立、结束君主专制的现实意义,D项正确;《新制本国史教本》将君主专制视为导致近代中国贫弱的重要原因,并非肯定其作用,排除A项;该教材出版于民国初年,向学生教授进步思想和共和观念,而非单纯为了学术研究和反思历史,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主要是在1915-191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后,国民效忠的客体应该由原来的国君变为现在的国家与国事,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促进了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效忠客体的变化,与社会道德底线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与审美观念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结论,排除C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辛亥以后……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君主专制已为人唾弃,民主共和顺应世界潮流,成为人心所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非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反对君主专制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体现国人现代民主政治意识增强,而非缺乏,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政治转型取得重要进展,而非转型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可知,该观点主要强调辛亥革命为中共诞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属于甲午战败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无产阶级诞生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促进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之后的斗争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列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价值,B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政党政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辛亥革命的思想作用”,而“打击了列强势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由材料“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或称‘总统陛下’或书‘恭请圣安’”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仍有封建思想残余,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B项正确;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是民主观念的兴盛,反专制观念浓厚,这与材料现象显然不符,排除A项;各地对于孙中山的称谓并非出于敬重,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必然会反对专制,而非用带有明显专制色彩的称谓来发贺电,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能够驱逐帝国主义的在华侵略势力,没有能够实现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第一格漫画中,中间一人往内用力,正将南北两者合拢。在第二格漫画中,分裂的南北双方终于合并为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的“南北和谈”,其结果是南北双方同意结束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统一的民国政府,这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1912年1月1日,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辛亥革命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主张:主张君臣平等,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强调“经世致用”。
(2)评析: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2.(1)历史事件:被动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经济起步—洋务运动;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2)政治意义: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由支持到反对。《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封建势力强大。
(3)历程: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作用: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或社会转型。
4.(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专权,解散国会;国民党抗争,二次革命失败;中国传统士人的政治理想及西方自然哲学和进化论的影响;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加剧。(任答4点)
(2)评价
积极:推动了对共和政治的反思;探索了共和政治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对共和政治的道德基础进行了有益探索;对社会矛盾进行了理性思考。(任答2点)
局限:没有揭示共和制度在中国遭遇挫折的社会经济根源;不能正确理解共和制度在中国面临的困境;没有找到中国通向共和的正确道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字狱与八股取士,盲目自大的心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他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