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2023全国卷甲]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 年又减少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3.[2023北京]《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4.《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5.[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 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6.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7.[2023湖南]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8.(2023·浙江宁波期末)近代法国强迫中国签订条约,其内容包含允许法国人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还规定“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法兰西官办理。遇有法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条约是中法(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越南条款》
9.(2023·浙江杭州期末)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某大臣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清政府接受该主张并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该大臣是( )
A.邓世昌 B.左宗棠
C.刘永福 D.罗荣光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11.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导致( )
A.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2.(2023·浙江绍兴期末)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东单北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中日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
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阅读材料一,写出“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清廷提出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时,浙江巡抚等人持不同意见,最后此事搁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官员对世界大势了解不清,没有认识到建造新式兵船的重要性,说明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了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央与地方在是否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方面的分歧,并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故B项排除;中体西用思想是指在不触动封建专制与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这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于造船的意见分歧,并非强调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排除。
2.[2023全国卷甲]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 年又减少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 由“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可知,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列强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西方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缓慢解体,进口货值的下降并未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A项排除。这一时期中国尚未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商品倾销重心转移”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传统手工业在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下走向没落,C项排除。
3.[2023北京]《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 《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该书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4.《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解析 由漫画中评论的内容可知,该漫画认为《马关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便利于开放中国市场;由漫画中清朝官员模样的人交出了“贸易的钥匙”可知,该漫画认为此举便利于西方国家发展对华贸易。由此可知C项正确。由“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可知,A项错误。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损害了俄国在华利益,材料与此无关,B项错误。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材料并未体现此类信息,且《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新形式”一说显然错误,D项排除。
5.[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 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为统帅,拒绝任用湘系人员,但淮系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1894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故这种派系之争会殃及国家安危,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清朝内部的派系斗争,而非其国力状况,排除A项;“李鸿章专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并不是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排除D项。
6.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解析 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租押给英国,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
7.[2023湖南]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解析 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城,对北京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造成了破坏,且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华北等地五年内禁止科举考试,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A项。
8.(2023·浙江宁波期末)近代法国强迫中国签订条约,其内容包含允许法国人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还规定“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法兰西官办理。遇有法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条约是中法(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越南条款》
解析:A 根据材料“近代法国强迫中国签订条约”“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法兰西官办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权管辖法国人的司法问题,A项正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没有涉及法国在广州、厦门等五口通商和司法权,排除B、C两项;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款》,主要涉及越南、中国台湾等问题,排除D项。
9.(2023·浙江杭州期末)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某大臣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清政府接受该主张并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该大臣是( )
A.邓世昌 B.左宗棠
C.刘永福 D.罗荣光
解析:B 针对严重的西北边疆危机,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故B项正确;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刘永福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反对割台斗争的将领,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时,罗荣光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炮台,最后壮烈殉国,排除D项。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解析:D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说明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人们认识到救亡是当务之急,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盲目排外的问题,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确实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但材料无法表明,排除B项;题干中的“自强、求富”体现了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而救亡体现的是维护国家主权,这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排除C项。
11.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导致( )
A.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战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
12.(2023·浙江绍兴期末)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东单北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D 由材料中“北京”“使馆大街”等信息可知,这应该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并没有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故A、B、C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中日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
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阅读材料一,写出“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问“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是《南京条约》,其内容结合所学回答即可。“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回答鸦片战争的危害即可。第(2)问原因,据材料二“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得出,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据材料二“慈禧……挪用……之用款”得出,慈禧挪用军费。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答案:(1)条约名称:《南京条约》。
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说明: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慈禧挪用军费(疏于国防,军备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