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2023天星原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允许和扶持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发展。虽然这几种经济的所有制性质不同,但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这些实践( )
A.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B.与中共十四大指导思想迥异
C.验证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竞争
D.增强了计划经济体制生命力
2.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3陕西汉中联考]北魏初期,民间私养、私藏工匠者,将受到灭族的严惩。孝文帝进行改制,“工商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使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他们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
A.表明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
B.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开明与开放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4.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5.[2023河北模拟]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 )
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
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
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
6.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7.[2023全国卷乙]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8.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格局。这表明当时 (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地吸收中原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10.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 )
A.否定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1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12.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2023天星原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允许和扶持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发展。虽然这几种经济的所有制性质不同,但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这些实践( )
A.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B.与中共十四大指导思想迥异
C.验证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竞争
D.增强了计划经济体制生命力
解析 由材料“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以市场为导向”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势,为明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经验,且这一趋势与中共十四大指导思想一致,故A项正确,B项排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表明计划与市场可以共存,双方并不完全对立,C项排除;题干实践增强了市场经济的生命力,D项排除。
2.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都与救荒思想有关,故D项正确;①③涉及调运物资以及养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C三项。
3.[2023陕西汉中联考]北魏初期,民间私养、私藏工匠者,将受到灭族的严惩。孝文帝进行改制,“工商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使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他们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
A.表明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
B.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开明与开放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解析 根据材料“孝文帝进行改制,‘工商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使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他们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可知,孝文帝进行改制,允许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4.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 由“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着力宣传民权、革命思想,这与康有为的变法策略不同,B项正确。百日维新前革命尚未成为主要思潮,A项错误。C项“根本转变”表述绝对,排除。湖南时务学堂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学堂的学生中,D项“动员民众变法”表述错误,排除。
5.[2023河北模拟]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 )
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
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
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凡是一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必须由人民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如果是一个人或者是少数人的意志,就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出一定的主权在民思想;一个国家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以契约为手段,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由此可知,梁启超的思想中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梁启超思想的局限性,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是从西方的视角,且“否定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解析 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从而使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不断壮大,这反映出当时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的观点并不能说明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当时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D项“改变了”说法绝对,排除。
7.[2023全国卷乙]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的做法突破了原来按需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剧团职工的演出积极性,C项正确。北京京剧团属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不是非公有资本,A项排除;北京京剧团实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剧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B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排除。
8.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格局。这表明当时 (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因此出现了题干所述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与维新变法无关,故C项错误;“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说法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地吸收中原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有人则认为”“也有人在肯定……”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
10.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 )
A.否定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解析:据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等信息可知,张居正认为农业和商业可以互补,即否定了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张居正不主张重农抑商,也不主张重商抑农,其是在否定重本抑末的正统思想,没有强调农末适均的主张,B项错误;张居正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而不是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C项错误;当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发展商业的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因此无法得出张居正思想顺应社会变革需求的结论,D项错误。
1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解析:“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
12.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此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小型企业,其他大型企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解析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辩证看待,积极方面根据“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秦国管理有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消极方面根据“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不能与……仁义之师相提并论”分析即可。
答案 (2)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秦统一奠定基础;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军队尚功利、轻教化,缺乏仁义,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