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A.无为而治 B.礼法兼治 C.推行仁政 D.倡导仁礼
2.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
A.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C.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D.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
3.下图为受污损的三联书店出版物封面。其中污损处的文字当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泉州
4.《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 )
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 B.商朝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C.形成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 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
5.下图为某博物馆馆藏秦砖,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足 D.社会安定团结
6.稷下学宫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成为一个学者荟萃的文化中心,许多学术著作在这里问世,学宫内容纳道、法、儒、名、农、阴阳等各家学说。这可以直接佐证
A.稷下学宫是官方的学术交流机构 B.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C.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D.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殊途同归
7.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灭了知氏并瓜分其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西周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
C.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
8.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一般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其相关联的人物是
A.刘邦、项羽
B.商纣王、周武王
C.商汤、夏桀
D.尧、舜
9.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善于做君主的,只能行赏罚,去仁义。这表明,韩非子
A.重视国家富强 B.反对任人唯亲
C.提倡明君执政 D.主张以法治国
10.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图2为琅琊石刻拓本,内中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字样。这些文字内容反映出秦始皇立琅琊石刻是为了
①宣示皇帝权威 ②宣扬君民同乐
③强调国家统一 ④推行郡县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
C.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D.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需要
12.先秦时期有“乐教”传统,西周主要是“功成制礼”之乐,而到了战国时期,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井田制走向瓦解 B.分封制走向崩溃
C.诸侯国赋税改革 D.重农抑商受推崇
13.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自耕农经济衰退 B.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C.统治区域的缩小 D.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14.马克思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百家争鸣
B.维新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
D.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5.国内聚落考古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中期已出现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的分化;仰韶文化晚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城。龙山文化时期,城邑逐渐在各个地区涌现,聚落分化为城邑聚落与城邑之外的普通聚落。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贫富分化的出现 B.特权阶层的逐渐形成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
1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17.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
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8.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19.《墨子·鲁问》一书中记载墨子评鲁班制作出的木鹊:“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刘(削刻)三寸之木,而任(承载)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意在
A.宣扬劳动实践意义 B.弘扬工匠精神
C.强调技术实用价值 D.鼓动富国强兵
20.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日益趋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2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眼中的汉武帝
作者 著作 观点
叶幼明 《汉武帝论》 纵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的所作所为,虽也作过一些有益于民的事,对历史的发展起过一些好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应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暴君,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过大于功。
洪煜 《评汉武帝》 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改革的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我们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予汉武帝一个公允的评价。
从表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A
6.B
7.D
8.A
9.D
10.D
11.B
12.A
13.B
14.A
15.C
16.C
17.B
18.D
19.C
20.B
21.(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任答三点)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22.(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使变法失去了政治支柱
23.示例:
观点:汉武帝在历史上功大于过。
论述:汉武帝通过建立中朝制度,推行察举制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官管盐铁、统一铸币和均输平准等措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小农经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有利于中原农耕经济的发展;两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丝绸之路得以开辟,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虽然曾经任用酷吏,在本质上也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但汉武帝的统治总体上功大于过,其诸多改革的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