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练习
一、选择题
1.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中单侧光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
B.由图1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
C.图2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尖端接触,因变量为是否表现出向光性
D.图2实验证明了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即吲哚乙酸
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C.植物幼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D.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4.科学家曾经在人的尿液中发现了吲哚乙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有将色氨酸催化成吲哚乙酸的酶
B.根的吲哚乙酸主要由地上部分运输而来
C.合成生长素的腺体分布于幼嫩的芽、叶等部位
D.吲哚丁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生长素
5.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B.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D.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200(mg·L-1),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mg·L-1)之间
6.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者巧妙地运用长瘤的番茄幼苗研究了生长素的分布及锌对生长素的影响,取样部位及结果见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取样部分 生长素含量/(μg·kg-1)
对照组 低锌组
①茎尖 12.5 3.3
②茎的上部 3.7 2.5
③瘤上方的茎部 4.8 2.9
④长瘤的茎部 7.9 3.7
⑤瘤 26.5 5.3
A.部位①与部位②的生长素运输方向有差异
B.部位③含量较高的生长素会促进该部位侧芽生长
C.因部位⑤的存在,部位④生长素含量高于部位③
D.对照组生长素含量明显高于低锌组,表明锌有利于生长素合成
8.在一定范围内,胚芽鞘切段的伸长与生长素浓度呈正相关。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 mm),分别浸入6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测量切段长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浓度为0.01(mg·L-1)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生长
B.由实验结果可知,促进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在0.1~10(mg·L-1)
C.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1)还是10(mg·L-1),可将待测样液适当稀释,重复上述实验
D.本实验中温度、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且适宜
9.为提高银杏枝条扦插成活率,采用800 mg/L吲哚丁酸(IBA)浸泡枝条1小时,然后将其插入苗床。如图为诱导生根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
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
C.不定根的分化是枝条内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
D.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可能高于800 mg/L
10.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mg·L-1)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mg·L-1)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在浓度较低时促进根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
1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12.烟草是以叶片为产品的经济作物。当烟草长出足够叶片时打顶(摘去顶部花蕾)是常规田间管理措施,但打顶后侧芽会萌动生长,消耗营养,需要多次人工抹芽(摘除侧芽)以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该措施费时费力。可以采取打顶后涂抹生长素的方法替代人工抹芽。科研人员探究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烟草上部叶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
B.打顶后的抹芽措施不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
C.打顶涂抹生长素能建立人工顶端优势抑制侧芽萌发
D.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不涂抹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
二、非选择题
13.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测得数据如表,据此回答问题。
分组 甲 乙
琼脂块 左 右
α角/度 20.4 9.0 9.1
(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可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根据题干信息,要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对照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胚芽鞘,其他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即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正确。
2. A 图1为达尔文实验,单侧光的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遮光部位是自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A正确;图1实验的结论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可能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促进尖端下部生长,B错误;图2为温特实验,因变量为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C错误;温特命名促进生长的物质为生长素,但未揭示其本质,D错误。
3. A 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但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与单侧光无关,A错误;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会消耗能量,B正确;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C正确;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等处,D正确。
4. B 人体内没有将色氨酸催化成吲哚乙酸的酶,A错误;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不是腺体,C错误;吲哚丁酸若由植物体内产生,则属于生长素,若由人工合成,则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5. C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A正确;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并且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B正确;图乙没有体现生长素抑制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C错误;图甲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浓度a<b,b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作用大于a处,所以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mg·L-1)之间,D正确。
6. D ①a、b生长素浓度相同,故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直立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右弯曲生长;⑥不生长也不弯曲;⑦只有暗室内的幼苗旋转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直立生长;⑧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
7. B 部位①为茎尖,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部位②茎的上部还存在非极性运输,所以部位①和部位②生长素运输方向有差异,A正确;植物的芽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含量高会抑制侧芽的生长,B错误;由表格可知,部位⑤瘤的生长素含量为26.5(μg·kg-1),远大于其他部位,瘤距离部位④较近,使④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稍远处的部位③,C正确;低锌组生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故锌可能利于生长素合成,D正确。
8. B 由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浓度为0.01(mg·L-1)的溶液中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空白对照组,所以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生长,A正确;由柱形图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范围在0.1~10(mg·L-1)时是促进切段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而并不是促进小麦萌发的最适浓度范围,B错误;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1)还是10(mg·L-1),可将待测样液适当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平均长度小于10 mm,则待测样液生长素浓度为0.1(mg·L-1),反之则为10(mg·L-1),C正确;本实验中温度、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应设置为相同且适宜,D正确。
跳出题海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从而使体积变大,而不像细胞分裂素那样促进细胞数目的增多。如下图中背光面之所以长得快,就是因为其背光面细胞比向光面“更伸长”。
9. D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扦插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正确;愈伤组织形成后会有根原基发生,随后形成不定根,说明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B正确;不定根的分化离不开枝条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C正确;不定根属于植物形态学下端,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新生的不定根吸收的生长素及自身合成的生长素会不断向近地侧运输,其浓度不会高于800 mg/L,D错误。
10. B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是用不加IAA的清水浸泡的,其枝条中仍含有一定量的内源IAA,A错误;由图可知,在四组实验中,300(mg·L-1)IAA处理的枝条平均生根数最多且平均根长较长,故该浓度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平均生根数与平均根长的乘积可以反映出根生物量的大小,100(mg·L-1)与300(mg·L-1)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差异较大,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图中另外三个浓度的IAA均促进了根的生长,故本实验不能体现IAA在浓度较低时促进根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D错误。
11. D 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并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从而表现出顶芽优先于侧芽生长的现象。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到适宜的浓度,顶端优势解除,A、B正确;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是通过调节与乙烯合成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C正确;同种植物的根、芽、茎几种器官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D错误。
12. B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涂抹处为形态学上端,因此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A正确;由题意可知,打顶后的抹芽措施是为了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因此该措施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B错误;由题意可知,打顶涂抹生长素能抑制侧芽萌动,相当于建立人工顶端优势抑制侧芽萌发,C正确;由题意和图示可知,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不涂抹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D正确。
13. (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解析 (1)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掉顶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由于生长素在去顶胚芽鞘左、右两侧的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形成α角。(3)乙组中胚芽鞘顶端被云母片阻隔,光照处理后,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左、右两侧琼脂块中收集到的生长素的量基本相等且小于甲组中琼脂块所收集的生长素的量,所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