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14:02:42

文档简介

【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
1.(2024·上海市)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D项正确;
汉朝出口的主要是丝绸,A项错误;
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缓慢,B项错误;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得到发展,但“瓷器远销海外”的说法过于夸大化,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注意把握汉朝、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024·上海市)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广州十三行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784年处于清乾隆时期,此时,管理中国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广州十三行,D项正确;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A项错误;
市舶司是宋、元、明初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B项错误;
中书省属于中枢机构,与对外贸易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前期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2024·上海市)瓷器影响世界。
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  )
A.工厂制度的确定 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 D.殖民活动的兴起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流水线式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18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为了保证机器的运行,工厂实行倒班制,制定了严格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提高了生产效率,A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B项错误;
手工工坊的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出现“流水线式生产”,C项错误;
殖民活动的兴起与瓷器手工业发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流水线式生产”,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确立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4·上海市)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B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A项体现了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积极性,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中后期的发展趋势,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4·上海市)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1)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
(2)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   。
(3)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从中亚传入大食,应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图中A是陆上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为东南亚诸国和印度洋附近海域,应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图中B符合。
(3)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上半叶,新航路已经开辟,要从葡萄牙到达中国应该从葡萄牙出发,过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南端,到印度,再到中国。图中C符合。
【点评】本题考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解答的关键是识图,根据题干要求,结合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达·伽马开辟的新航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识图的能力。
6.(2024·上海市)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双选)(  )
A.外部需求 B.军事扩张 C.技术传播 D.工艺精湛
【答案】A,D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瓷器工艺精湛,深受欧洲人的喜爱,促使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即外部需求和工艺精湛,AD两项正确;
我国瓷器扮演着中西文明载体和象征的角色,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因此其外传与军事扩张无关,B项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瓷器外传,而不是瓷器技术的外传,C项错误。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解答本题需要从中国瓷器的工艺和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4·上海市)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成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双选)(  )
A.农民失去地产 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 D.教会财富贬值
【答案】B,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人阶层崛起,同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欧洲,使得欧洲发生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土地贵族逐渐衰落,教会财富贬值,BD两项正确;
农民失去土地明显不符合“有地产的穷人”,A项错误;
穷人获得土地明显不符合当时欧洲的史实,C项错误。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后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价格革命的含义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4·上海市)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双选)(  )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答案】A,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海外市场不断得到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为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AC两项正确;
货币、信贷在古代世界时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
多边贸易体制建立是在二战后,D项错误。
故答案为:A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业革命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4·上海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双选)(  )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
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答案】B,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在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治上强调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BC两项正确;
宗教改革的内容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A项错误;
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是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兴起,二战后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主要从法律和政治上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4·上海市)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1)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甚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答案】(1)C;D
(2)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审美观念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可知,德意志制作的中国瓷塑的人物形象与实际形象不符,表现出欧洲人对自身的趣味和风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德意志人根据自身要求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造和重构,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冲突,CD两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和重构,这不是其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AB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D。
(2)理解: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瓷器外传对中西方贸易和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解答,即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审美观念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和文化交流国际化。第一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德意志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和重构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瓷器传播对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4·上海市)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答案】城市自治—C,文艺复兴—A,宗教改革—E,商业革命—F,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史实和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自治促进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削弱了教会势力,促进了王权的强化;文艺复兴以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宗教改革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使各民族都有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权力,削弱了教会势力,促进了民族教会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成长;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扩大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制公司和证卷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描绘了理想蓝图,促进了思想解放,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西欧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因此城市自治对应C;文艺复兴对应A;宗教改革对应E;商业革命对应F;启蒙运动对应D;资产阶级革命对应B。
故答案为:城市自治—C,文艺复兴—A,宗教改革—E,商业革命—F,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合—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的城市自治、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城市自治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影响、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商业革命的表现、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以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4·上海市)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 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正确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答案】材料一: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只有穷人才能上天堂。
材料二:从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以及人性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贪婪是人的自然属性。
材料三:从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源泉。
【知识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古西欧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可知,材料一强调了蔑视财富才能上天堂成为富有者,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即只有穷人才能死后升入天堂,这是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看待财富;依据材料“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可知,材料二认为对金钱的追求不是贪婪,而是人的自然属性,金钱是对公共福利和市民有益的,这是从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以及人性的视角来看待财富;依据材料“自分工完全正确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可知,材料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一个人是否富有要看能支配多少劳动,这是从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待财富。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基督教思想、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4·上海市)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1)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
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议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首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晴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答案】(1)功能:时间具有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功能。
理解:晚清教育改革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洋务派掀起了自救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
(2)变化:从单一的时间点向时间序线的转变,在功能上有助于从定位事件到解释事件和评价事件。
价值: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历史影响,从而更好地获得启示与借鉴。
(3)差异: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郭廷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功能:依据材料“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材料一“《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可知,时间具有定位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功能。理解:依据材料“《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教育改革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洋务派掀起了自救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
(2)变化:依据材料“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材料一、二、三、四的时间可知,时间由孤立的时间点变为了时间线,在功能上有助于从定位事件到解释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事件。价值: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历史影响,从而更好地获得启示与借鉴。
(3)差异:依据材料“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可知,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依据材料“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可知,郭延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依据材料“(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可知,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依据三则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材料一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机的时代,因此亟待激烈的社会变动,故而认为晚清教育改革局限保守;材料二处于文革时期,从阶级史观角度分析了晚清教育改革对革命的积极作用;材料三处于新时代,偏向于客观中立,从社会转型和国家结构的方面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第一问,功能:依据材料一,从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角度分析;理解: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及其背景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四则材料,从时间由点到线对定位事件、解释事件和评价事件角度解答;价值:结合所学从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三问,差异:依据三则材料分别逐一分析归纳;原因:依据三则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该时间所处的时代特征,从研究资料和方法多样化和科学化、时代不同对事件评价的不同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4·上海市)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延辦(朝堂集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札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惩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 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 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答案】(1)C;D
(2)特点: 机构独立且权责分明;监察范围广泛;程序严谨且注重证据;大事廷辩、小事奏弹,分工合作、注重效率;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
作用: 在维护朝廷纲纪和法度、防止官吏权力的滥用、提升吏治水平和官员素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正。教化的作用:传播主流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推动教育和文化的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4)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其中核心是古代官僚政治,由行政、军事、监察三部分构成核心;辅之以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是相对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政治运转的中心能确保能规范权力运作方式,保持政治稳定和平衡,促进国家治理得良性化;辅之以道德和教化能保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典范。但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质是一种人治,过于依赖君主和官僚体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导致暴政,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过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的提升;其法律和教化带有鲜明的“愚民性”和阶级性。总之,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并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指的是官僚制,出现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CD两项正确;
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A项错误;
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关系不断瓦解,B项错误。
故答案为:CD。
(2)特点:依据材料“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机构独立且权责分明;监察范围广泛;程序严谨且注重证据;依据材料“大事则延辦(朝堂集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可知,大事廷辩、小事奏弹,分工合作、注重效率;结合所学可知,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作用: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可知,在维护朝廷纲纪和法度、防止官吏权力的滥用、提升吏治水平和官员素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法律的作用:依据材料“欲使惩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可知,强调的是使作恶的人能够害怕刑法从而不犯罪;使善良的人由此获得安全;禁止统治者任意对百姓进行刑杀;养育百姓,由此可知,法律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正。教化的作用:依据材料“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札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可知,传播主流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推动教育和文化的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4)看待:综合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内容方面,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其中核心是古代官僚政治,由行政、军事、监察三部分构成核心;辅之以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积极方面,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是相对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政治运转的中心能确保能规范权力运作方式,保持政治稳定和平衡,促进国家治理得良性化;辅之以道德和教化能保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典范。消极方面,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质是一种人治,过于依赖君主和官僚体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导致暴政,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过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的提升;其法律和教化带有鲜明的“愚民性”和阶级性。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并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出现的原因分析;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作用: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从积极角度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四,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分析;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
1.(2024·上海市)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2024·上海市)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广州十三行
3.(2024·上海市)瓷器影响世界。
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  )
A.工厂制度的确定 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 D.殖民活动的兴起
4.(2024·上海市)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5.(2024·上海市)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1)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
(2)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   。
(3)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
6.(2024·上海市)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双选)(  )
A.外部需求 B.军事扩张 C.技术传播 D.工艺精湛
7.(2024·上海市)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成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双选)(  )
A.农民失去地产 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 D.教会财富贬值
8.(2024·上海市)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双选)(  )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9.(2024·上海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双选)(  )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
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10.(2024·上海市)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1)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甚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11.(2024·上海市)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12.(2024·上海市)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 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正确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3.(2024·上海市)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1)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
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议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首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晴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14.(2024·上海市)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延辦(朝堂集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札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惩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 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 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D项正确;
汉朝出口的主要是丝绸,A项错误;
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缓慢,B项错误;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得到发展,但“瓷器远销海外”的说法过于夸大化,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注意把握汉朝、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784年处于清乾隆时期,此时,管理中国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广州十三行,D项正确;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A项错误;
市舶司是宋、元、明初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B项错误;
中书省属于中枢机构,与对外贸易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前期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流水线式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18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为了保证机器的运行,工厂实行倒班制,制定了严格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提高了生产效率,A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B项错误;
手工工坊的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出现“流水线式生产”,C项错误;
殖民活动的兴起与瓷器手工业发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流水线式生产”,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确立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B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A项体现了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积极性,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中后期的发展趋势,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1)A
(2)B
(3)C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从中亚传入大食,应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图中A是陆上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为东南亚诸国和印度洋附近海域,应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图中B符合。
(3)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上半叶,新航路已经开辟,要从葡萄牙到达中国应该从葡萄牙出发,过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南端,到印度,再到中国。图中C符合。
【点评】本题考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解答的关键是识图,根据题干要求,结合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达·伽马开辟的新航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识图的能力。
6.【答案】A,D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瓷器工艺精湛,深受欧洲人的喜爱,促使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即外部需求和工艺精湛,AD两项正确;
我国瓷器扮演着中西文明载体和象征的角色,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因此其外传与军事扩张无关,B项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瓷器外传,而不是瓷器技术的外传,C项错误。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解答本题需要从中国瓷器的工艺和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B,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人阶层崛起,同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欧洲,使得欧洲发生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土地贵族逐渐衰落,教会财富贬值,BD两项正确;
农民失去土地明显不符合“有地产的穷人”,A项错误;
穷人获得土地明显不符合当时欧洲的史实,C项错误。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后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价格革命的含义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A,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海外市场不断得到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为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新的商业经营方式,AC两项正确;
货币、信贷在古代世界时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
多边贸易体制建立是在二战后,D项错误。
故答案为:A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业革命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B,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在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治上强调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BC两项正确;
宗教改革的内容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A项错误;
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是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兴起,二战后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主要从法律和政治上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1)C;D
(2)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审美观念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可知,德意志制作的中国瓷塑的人物形象与实际形象不符,表现出欧洲人对自身的趣味和风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德意志人根据自身要求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造和重构,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冲突,CD两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和重构,这不是其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AB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D。
(2)理解: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瓷器外传对中西方贸易和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解答,即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审美观念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和文化交流国际化。第一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德意志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和重构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瓷器传播对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城市自治—C,文艺复兴—A,宗教改革—E,商业革命—F,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史实和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自治促进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削弱了教会势力,促进了王权的强化;文艺复兴以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宗教改革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使各民族都有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权力,削弱了教会势力,促进了民族教会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成长;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扩大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制公司和证卷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描绘了理想蓝图,促进了思想解放,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西欧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因此城市自治对应C;文艺复兴对应A;宗教改革对应E;商业革命对应F;启蒙运动对应D;资产阶级革命对应B。
故答案为:城市自治—C,文艺复兴—A,宗教改革—E,商业革命—F,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合—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的城市自治、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城市自治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影响、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商业革命的表现、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以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材料一: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只有穷人才能上天堂。
材料二:从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以及人性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贪婪是人的自然属性。
材料三:从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认为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源泉。
【知识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古西欧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可知,材料一强调了蔑视财富才能上天堂成为富有者,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即只有穷人才能死后升入天堂,这是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看待财富;依据材料“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可知,材料二认为对金钱的追求不是贪婪,而是人的自然属性,金钱是对公共福利和市民有益的,这是从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以及人性的视角来看待财富;依据材料“自分工完全正确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可知,材料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一个人是否富有要看能支配多少劳动,这是从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待财富。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基督教思想、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1)功能:时间具有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功能。
理解:晚清教育改革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洋务派掀起了自救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
(2)变化:从单一的时间点向时间序线的转变,在功能上有助于从定位事件到解释事件和评价事件。
价值: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历史影响,从而更好地获得启示与借鉴。
(3)差异: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郭廷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功能:依据材料“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材料一“《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可知,时间具有定位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功能。理解:依据材料“《总理各国事务奕 等片》1867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教育改革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洋务派掀起了自救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
(2)变化:依据材料“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材料一、二、三、四的时间可知,时间由孤立的时间点变为了时间线,在功能上有助于从定位事件到解释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事件。价值: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历史影响,从而更好地获得启示与借鉴。
(3)差异:依据材料“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可知,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依据材料“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可知,郭延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依据材料“(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可知,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依据三则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材料一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机的时代,因此亟待激烈的社会变动,故而认为晚清教育改革局限保守;材料二处于文革时期,从阶级史观角度分析了晚清教育改革对革命的积极作用;材料三处于新时代,偏向于客观中立,从社会转型和国家结构的方面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第一问,功能:依据材料一,从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角度分析;理解: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及其背景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四则材料,从时间由点到线对定位事件、解释事件和评价事件角度解答;价值:结合所学从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三问,差异:依据三则材料分别逐一分析归纳;原因:依据三则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该时间所处的时代特征,从研究资料和方法多样化和科学化、时代不同对事件评价的不同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1)C;D
(2)特点: 机构独立且权责分明;监察范围广泛;程序严谨且注重证据;大事廷辩、小事奏弹,分工合作、注重效率;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
作用: 在维护朝廷纲纪和法度、防止官吏权力的滥用、提升吏治水平和官员素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正。教化的作用:传播主流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推动教育和文化的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4)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其中核心是古代官僚政治,由行政、军事、监察三部分构成核心;辅之以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是相对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政治运转的中心能确保能规范权力运作方式,保持政治稳定和平衡,促进国家治理得良性化;辅之以道德和教化能保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典范。但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质是一种人治,过于依赖君主和官僚体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导致暴政,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过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的提升;其法律和教化带有鲜明的“愚民性”和阶级性。总之,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并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指的是官僚制,出现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CD两项正确;
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A项错误;
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关系不断瓦解,B项错误。
故答案为:CD。
(2)特点:依据材料“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机构独立且权责分明;监察范围广泛;程序严谨且注重证据;依据材料“大事则延辦(朝堂集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可知,大事廷辩、小事奏弹,分工合作、注重效率;结合所学可知,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作用: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可知,在维护朝廷纲纪和法度、防止官吏权力的滥用、提升吏治水平和官员素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法律的作用:依据材料“欲使惩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可知,强调的是使作恶的人能够害怕刑法从而不犯罪;使善良的人由此获得安全;禁止统治者任意对百姓进行刑杀;养育百姓,由此可知,法律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正。教化的作用:依据材料“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札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可知,传播主流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推动教育和文化的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4)看待:综合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内容方面,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其中核心是古代官僚政治,由行政、军事、监察三部分构成核心;辅之以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积极方面,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是相对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政治运转的中心能确保能规范权力运作方式,保持政治稳定和平衡,促进国家治理得良性化;辅之以道德和教化能保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典范。消极方面,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质是一种人治,过于依赖君主和官僚体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导致暴政,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过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的提升;其法律和教化带有鲜明的“愚民性”和阶级性。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并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出现的原因分析;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作用: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从积极角度解答;第三问,依据材料三,四,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分析;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