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2.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出示PPT3:揭示课题,直观感知蚕宝宝的外形。
活动2【活动】交流蚕的新变化
1.学生展示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出示PPT4—5,利用观察记录表中数据,对前期的观察进行总结和交流。
2.师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师可从饲养的过程中,蚕宝宝的体长、颜色、重量等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怎样吃食的?蚕宝宝的粪便活动情况是怎样的?蚕蜕皮过程中的显著特点等几方面引导学生交流。
资料: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人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人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人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人第五龄。
3.补充并小结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出示PPT6,再一次完整展示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到成熟的蚕宝宝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进行交流。从而对蚕宝宝的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老师交流。如:关于蚕的蜕皮等。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养蚕的兴趣。
活动3【活动】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观察交流蚕的外形特点。
出示PPT7,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现蚕宝宝的结构及外形特点。
资料: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它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2.交流蚕宝宝的一些行为。
出示PPT8,播放蚕吃食的录象,再次唤醒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对蚕爬行、吃食等场景的回忆。
(1)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如: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蚕的嘴叫口器,这样的口器和蚕的取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录象再一次唤醒学生养蚕过程中,所见所闻的有关蚕系列行为的记忆,加深对蚕宝宝的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出示PPT9,通过展现成熟的蚕的模样,为后续“蚕吐丝结茧”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1)预测: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先出示PPT10,利用蚕吐丝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对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进行记录并交流;然后链接到PPT11,欣赏蚕吐丝结茧的视频,激发学生观察蚕的兴趣。
(2)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如:蚕吐丝结茧时,说说观察的要求,及怎样为蚕宝宝吐丝作一些准备。
资料: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一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出示事先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它放到格子房或架子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怎样识别即将吐丝的蚕,并为蚕宝宝营造结茧的场所,帮助蚕宝宝顺利地吐丝结茧。
活动4【讲授】小结
蚕宝宝吐丝前不在吃桑叶了,这时它的身体特别大,特别白,发亮,体内充满了能变成蚕丝的液体。在蚕的口部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会变成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总是选在一个角落里作茧,先吐出一些固定在周围东西上的丝,吐后作一个薄薄的椭圆形的茧,在从里面一层层加厚,把自己藏在里面。蚕茧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是为了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