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阅读素养
2.分析《孟子》论辩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
2.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14):孟子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通过“以牛易羊”这件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15-20):孟子论述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并进一步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学习任务一
理清思路:
学习任务一
第三部分(21-33):孟子指出齐宣王的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该反本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孟子在齐宣王心动的基础上,为齐宣王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01 第一阶段 保民而王
因势利导,建立信心
孟子论述策略
学习任务二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可以 保民而王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以,齐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齐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齐宣王“足以王矣”。
齐宣王的借口—
“以羊易牛”
是不忍之心吗?
老百姓可是说我只是舍不得牛。
牛or羊?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绝招:逻辑三段论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肯定善心(“不忍”)取得信任。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第一阶段论证观点
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理论依据:“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
事件:“以羊易牛”
积极意义:把“保民而王”的帽子牢牢地扣在齐宣王的头上。
02 第二阶段 是不为也
孟子论述策略
三次设喻,推恩而为
学习任务二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却“不推于民”,是因为有称霸的大欲。
绝招:类比法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是“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见舆薪”
—— 这是“不用明”。
同理可得:
(大王)“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这是“不用恩”。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绝招:逻辑三段论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王之不王,不为也”;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绝招:归纳演绎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则“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则“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则“推恩足以保四海”。
绝招:二难法
“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
故宣王或“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比喻论证: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 VS 功不至于百姓。
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 VS 不能为长者折枝。
推恩足以保四海 VS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03 第三阶段 反其本矣
孟子论述策略
迂回战术 ,欲擒故纵
反复设问,旁敲侧击
学习任务二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
绝招:演绎法
绝招:演绎法
(王之大欲)“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或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前五者,“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故“王之大欲”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即称霸天下)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霸道和王道的两种不同结果
绝招:类比推理法
绝招:类比推理法
邹国“小”“寡”“弱”,敌楚必有灾;
齐国小、寡、弱(“以一服八”);
故“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若“发政施仁”,则“天下仕者 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
结论:若发政施仁,则天下莫能御之。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比喻论证:
缘木求鱼。
类比论证:
邹人与楚人战 VS 齐国以一服八。
假设论证:
今王发政施仁……
论证观点
论点: “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
理论依据:“霸道”弱民,“王道”推恩于民;推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紧逼下,宣王陷于两难之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04 第四阶段 反本措施
孟子论述策略
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学习任务二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物质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
礼义道德的教育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
对比论证:
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论辩艺术
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要发扬推广,就是要善于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富民教民。孟子的论辩真好比一路斩关夺隘,最终直捣黄龙,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学习。
孟
子
话
术
1.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
2.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写作技巧: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4) 运用对比,加強说理。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诘 引用 比喻
拓
展
思
考
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
1.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
2.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
3.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
作业设计
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孟子的“仁政”究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此项研究性小课题。
结束语: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孟子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念,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连三月的战国,毫无声息地来到了21世纪。隔着2000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