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1.3《光的反射》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1.3《光的反射》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6 13:54: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光的反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光的反射》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时。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 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具有一定 的学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科学思维: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探究实践: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态度责任: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通过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能基本能不能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表面反光的效果,知道光滑表面对光的反射效果好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特点并给物体分类能基本能不能通过玩镜子与制作潜望镜,体验人们如何利用光反射现象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景对照,揭示主题教师活动1 观看视频,视频中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活动1 回答:物体遇到障碍物会反弹,光线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情景设置,引发学生对光反射的初步认识,进而激发学习欲望。环节二:小镜子反射游戏教师活动2 一、游戏一:把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1.出示图片,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我们也玩一玩这个游戏吧。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玩光反射。 3.在游戏中,光的行进路线是怎样的?画一画。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线和方向。 4.在游戏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5. 怎样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二、游戏二: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选择教室背阴处画一个靶标。 ◆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分别站在阳光下、教室前面和后面。 ◆将光由①传递到②,再反射到③,再发射到背阴墙面上的靶标④上。 图示 2.注意事项:调整镜子的高度和角度,不要将发射光对着人的眼睛。 3.在“阳光接力打靶”游戏中,光线经过几次反射?如果再增加一面镜子会怎么样? 4.小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5.学以致用: 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 6.拓展 (1)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我们是如何看到光源的? (2)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我们又是如何看到的? 7、小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学生活动2 回答:小镜子在太阳光下晃动,把太阳光照射到墙壁上。小镜子移动,光斑也随之运动。 交流:(1)在阳光下,选择房屋旁边阴阳分明处进行。 (2)光线不能反射到人的眼睛上。 画图交流: 回答: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回答:用镜子把太阳的直射光反射到左脸上,左脸的阴影部分就亮起来了。 回答:光线经过3次反射。再增加一面镜子,光线就会增加一次反射。 回答:在书和手电筒之间放一块平面镜,在书的上方再放一块平面镜。手电筒发出的光先照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再经上面的镜子反射后,阴影里的小球就有光亮了。如图所示: 回答:光源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进入眼睛,所以我们看见这些物体。 回答:自身不发光的物体能反射光,当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反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环节三: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教师活动3 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 2.生活中类似镜子的物体,像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其表面都可以映照出其他物体,反光效果好。观察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物体表面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 3.拓展: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播放视频《月亮为什么会发光》。 学生活动3 回答:平面镜和玻璃球反光效果好。不仅可以映照出其他物体,还在阳光或灯光下看上去比较耀眼。 回答:非常光滑。 观看视频,回答: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活动意图说明: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环节四: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教师活动4 一、玩镜子实验 实验材料:一面大镜子、两面小镜子、玩具小汽车。 (一)玩镜子实验1 1.实验任务: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要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相互看见,但都看不见自己。 2.实验提示:两名游戏人可以先在镜子前不同位置尝试站位,看怎样站位可以做到与同伴彼此可见,但看不到自己,然后其中一人改变站位,另一人重新寻找位置,可以多次进行。 3.实验小结:两个同学同时照镜子,通过平面镜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路径。能在镜中看到别人,别人也能在镜中看到自己,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二)玩镜子实验2 1.实验任务: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2.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3. 通过玩镜子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制作潜望镜 平面镜具有反射光的作用,两个平面镜的组合能使光发生多次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1. 自制一个潜望镜需要哪些材料? 2. 按照图例动手制作潜望镜。 3.提示: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剪出的两个斜口要与纸盒底面保持45° 4.引领学生试试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画图说明两个平面镜的作用。 讲解潜望镜工作原理:外界景物反射的阳光通过上面的平面镜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下面的平面镜再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人就能从低处看见高处的物体,或从水下看到水面的情况。 5.拓展: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4 每组两人做实验,比一比哪组做得最好最快。 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为90度时,镜子中出现的玩具车有4辆,中间的影像还可以看见镜子的接缝;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为60度时,镜子中将出现5辆玩具车,说明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回答: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在镜中所成的影像越多。镜子与物体所成的角度不同,影像的方向也不同。 回答:长方形纸盒、美工刀、相应尺寸的镜子、直尺 小组制作潜望镜。 观看视频交流。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7.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下面情形中,哪些属于光的反射?在“□”里画“√”。 【参考答案】 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作业布置: 阅读资料: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他认为,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你是如何看见视力表的?你的视力正常吗?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上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多个活动:小镜子反射游戏、“阳光接力打靶”游戏,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特点,再设置玩镜子实验、制作潜望镜等活动,帮助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能比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光与色彩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二、学习内容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④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⑤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⑥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⑦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三、学业要求 1.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 2.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3.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4.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5.关注光污染、噪声的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光与色彩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题学情分析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思维: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调整、完善对光现象的探究活动。 探究实践: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 态度责任: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理解光源内涵 通过列举生活现象,启迪学生思考,引出“光源”科学概念,进行科学解释。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同时由浅入深地理解光源内涵,为下一步辨别光源做铺垫。
任务2 名称: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 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设计意图:要学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同时了解光源的更多分类途径。
任务3 名称:光源与反光物体 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设计意图:要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能指出可见的“发光体”的种类,为后续学习光的反射积累一定的经验与知识。
任务4 名称:观察发光过程 引领学生观察蜡烛和细钢丝发光时物体发光的整个过程,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 能量。同时在观察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引导学生回顾声音传播特点,进而思考光传播是否和声音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设计,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对光传播性质的探究兴趣。
任务6 名称:讨论光传播特点 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要学生指出光来自不同光源,形成光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直的,进而提出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任务7 名称: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引导学生做两个不同的实验:一是比对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原理。
任务8 名称:做小孔成像实验 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一个能够做小孔成像实验的装置,在教师指导下做小孔成像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实验、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物体碰到障碍物时会反弹,光线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板书课题,进入课堂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引发学生对光反射的初步认识,进而激发学习欲望。
任务10 名称:小镜子反射游戏 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反射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
任务11 名称: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 准备实物,观察比较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进而归纳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任务12 名称: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引领学生在镜子前尝试改变自己的位置和尝试改变两面镜子的夹角,观察镜子里像的特点。引领学生利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潜望镜。 设计意图: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第4课时 任务13 名称: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聪明的一休》片段,提出问题:想不想也制作一个漂亮的陀螺?进而导入课题《七色彩虹》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设置悬念,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气氛,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当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任务14 名称:制造彩虹 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 设计意图: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任务15 名称:阅读牛顿色散研究资料 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任务16 名称:不同色光混合实验 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活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光源 1.通过图片观察与讨论,能辨别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理解光源的概念。 2.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现象,能区别光源与反光物体。 3.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 第2课时:光的传播 1.通过观察各种光的行进路径,能归纳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通过验证实验,能感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通过做“小孔成像”实验,能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过程与应用。 第3课时:光的反射 1.通过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表面反光的效果,知道光滑表面对光的反射效果好。 3.通过玩镜子与制作潜望镜,体验人们如何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第4课时:七色光 1.通过寻找生活中各种太阳光分解出色光的现象,能够提出探究的问题。 2.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知道太阳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3.通过动手制作各种色光的混合实验,能体会光的色散现象及应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光源 1.知道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科学观念) 2.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科学思维) 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探究实践) 4.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态度责任) 第2课时:光的传播 1.了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理解光的传播是一种直线传播。(科学观念) 2.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科学思维)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 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探究实践) 4.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 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态度责任) 第3课时:光的反射 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科学观念) 2.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科学思维) 3.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 作潜望镜。(探究实践) 4.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 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态度责任) 第4课时:七色光 1.了解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彩虹现象形成原理。(科学观念) 2.初步学会用不同方法研究阳光分解,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科学思维) 3.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探究实践) 4.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在古希腊时代,有三种解释视觉的理论,正确的是() A.发射说:从人眼发出视线到达物体,人就能看见物体。 B.相遇说:人眼和物体各发出某种东西在空中相遇而产生视觉。 C.反射说:光线照射到物体,再从物体反射到人眼,人就看见物体了。 2.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A.月亮 B.满河星 C.渔灯 3.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中国运动员盛李豪夺得了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那么,射击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A.眼睛→准星→靶心 B.眼睛→准星←靶心C.眼睛←准星←靶心 4.小明做试验时,在红色的字迹上盖上绿色滤光纸,这时字迹会呈现( )。 A.黑色 B.绿色 C.红色 5.背对太阳喷水雾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镜制造彩虹,两种彩虹颜色 () A.相同 B.不同 C.难以判断 6.用手电筒做红、绿、蓝色光混合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任意两种光斑重叠会出现另外一种颜色 B.红光、蓝光两种光重叠会出现白光 C.三种颜色的光斑重叠会出现白光 7.用镜子让下图同学的左脸亮起来,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用镜面面对下巴 B.用镜面面对左脸C.用镜面面对右脸 8.打开激光笔使光束射入充满烟雾的玻璃容器。对实验表述正确的是?( ) A.此实验是为了观察光中的烟雾 B.此实验是为了观察光的行进路线 C.实验观察不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给细钢丝通电,观察到钢丝发光。下列关于这个实验表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产生的光是人造光源 B.实验说明发光需要能量 C.沙盘的作用只是便于观察发光现象 10.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许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下面这些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参考答案】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服装店的试衣镜很窄,可以让顾客穿衣服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2.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一般都比较光滑。() 3.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4.在观察钢丝发光”的实验中,给细钢丝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5.闪电、萤火虫、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6.生活中雨后见的彩虹”,实际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7.我们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8.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夹角越大,镜子中物体的数量越多。() 9.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九种颜色的光。() 10.镜子是最强的反光物体。() 【参考答案】 1.√2.√3.√4.√5. 6.√7. 8. 9. 10.√ 三、连一连,下列成语与光的现象有关,请将它们与对应的科学原理连线。 海市蜃楼 光的直线传播 凿壁偷光 波光粼粼 光的折射 如影随形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珠光宝气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 1.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2.你知道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吗?列举生活中自然光源的例子(至少3例),列举生活中人造光源的例子(至少3例)。 自然光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造光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当光线穿过小孔的时候,原来物体下方的光线跑到了幕的上方,而在物体上方的光线跑到了幕的下方,所以是倒立的。 2.太阳、萤火虫、发光鱼 台灯、蜡烛、激光笔 五、实验题 如图,在较黑暗的屋内,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们中间放一个钻有小孔的硬纸板。 1.塑料薄膜上会呈现出烛焰的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这个现象叫______。 2.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释这种现象吗?请在图上画出光线的传播路线、方向以及在塑料膜上所成的像。 3.此实验还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眼睛能看清屋子里的物体,是因为()。 A.从眼睛发出的光线碰到物体 B.眼睛和物体各自发出的光线在空中相遇 C.蜡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眼睛 【参考答案】 1.倒立小孔成像2. 3.光沿着直线传播4.C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第3课时
光的反射
(苏教版)五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01
02
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03
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科学观念
04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观看视频,视频中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新知导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镜子在太阳光下晃动,把太阳光照射到墙壁上。小镜子移动,光斑也随之运动。
游戏一:把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探究新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我们也玩一玩这个游戏吧。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在阳光下,选择房屋旁边阴阳分明处进行。
(2)光线不能反射到人的眼睛上。
探究新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在游戏中,光的行进路线是怎样的?
画一画,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线和方向。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我们发现
探究新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怎样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探究新知
用镜子把太阳的直射光反射到左脸上,左脸的阴影部分就亮起来了。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游戏二: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选择教室背阴处画一个靶标。
◆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分别站在阳光下、教室前面和后面。
◆将光由①传递到②,再反射到③,再发射到背阴墙面上的靶标④上。
注意:调整镜子的高度和角度,不要将发射光对着人的眼睛。
探究新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在“阳光接力打靶”游戏中,光线经过几次反射?
如果再增加一面镜子会怎么样?
光线经过3次反射。再增加一面镜子,光线就会增加一次反射。
探究新知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探究新知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探究新知
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画出光的传播方向。
镜子
镜子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光源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进入眼睛,所以我们看见这些物体。
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我们是如何看到光源的?
探究新知
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我们又是如何看到的?
活动1:小镜子反射游戏
自身不发光的物体能反射光,当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探究新知
活动2: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
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
平面镜和玻璃球反光效果好。不仅可以映照出其他物体,还在阳光或灯光下看上去比较耀眼。
探究新知
生活中类似镜子的物体,像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其表面都可以映照出其他物体,反光效果好。观察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物体表面有什么特点?
不锈钢球体
玻璃台板
平静水面
非常光滑
活动2: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
探究新知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活动2: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
探究新知
活动2: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比较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一)玩镜子实验
一面大镜子、两面小镜子、玩具小汽车
实验材料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玩镜子实验1
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要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相互看见,但都看不见自己。
两名游戏人可以先在镜子前不同位置尝试站位,看怎样站位可以做到与同伴彼此可见,但看不到自己,然后其中一人改变站位,另一人重新寻找位置,可以多次进行。
两个同学同时照镜子,通过平面镜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路径。能在镜中看到别人,别人也能在镜中看到自己,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玩镜子实验2
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为90度时,镜子中出现的玩具车有4辆,中间的影像还可以看见镜子的接缝;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为60度时,镜子中将出现5辆玩具车,说明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通过玩镜子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在镜中所成的影像越多。镜子与物体所成的角度不同,影像的方向也不同。
探究新知
(二)制作潜望镜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平面镜具有反射光的作用,两个平面镜的组合能使光发生多次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自制一个潜望镜需要哪些材料?
长方形纸盒
美工刀
相应尺寸的镜子
直尺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按照图例动手制作潜望镜。
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剪出的两个斜口要与纸盒底面保持45°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试试我们制作的潜望镜,画图说明两个平面镜的作用。
外界景物反射的阳光通过上面的平面镜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下面的平面镜再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人就能从低处看见高处的物体,或从水下看到水面的情况。
探究新知
活动3: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探究新知
下面情形中,哪些属于光的反射?在“□”里画“√”。
课堂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能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能够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课堂总结
光的反射
板书设计
阅读资料: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作业布置
  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 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他认为,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你是如何看见视力表的?你的视力正常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