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短小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嘉祐、治平①间,有中官②杜渐者,好与举子同游,学文谈,不悉是非。居扬州,凡答亲旧书, 若此事甚大,必曰“兹务孔洪③”,如此甚多。苏子瞻过维扬④苏子容为守杜在坐。子容少⑤怠, 杜遽曰:“相公何故溘然⑥ ”其后子瞻与同会,问典客⑦曰:“为谁 ”对曰:“杜供奉。”子瞻曰:“今日不敢睡,直是怕那溘然。”
(选自《古今笑话》)
【注释】①嘉祐:宋仁宗的年号。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中官:宦官太监。③兹务孔洪:为宦官生造的词。客 套话,指承受别人的好处。兹,这。务,事。孔,甚。洪,大。④维扬:扬州的别称。⑤少:稍,略微。⑥溘然:突 然去世。⑦典客:官名,掌管接待、交往的事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与举子同游 好: (2)若此事甚大 若: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画两处)
苏 子 瞻 过 维 扬 苏 子 容 为 守 杜 在 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文谈,不悉是非。
4.本文讽刺了什么学习态度
更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①水百沸,横筱②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③,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南宋]岳珂《桯史》
【注】①釜:锅。 ②筱:竹条。 ③爬沙:指缓慢爬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欲烹而食之 ( ) (2)乃炽火使釜水百沸 ( )
(3)横筱为桥 ( ) (4)则活汝 (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7.鳖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文有什么寓意?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桓伊,字子野。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未尝一字杜撰 (2)辄呼:“奈何!奈何!”
9.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0.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11.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室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②浸(jìn)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被绊倒。④中(zhòng)人:中,击中,“影响人”的意思。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辄起绕室以旋 辄: (2)每履之 履:
(3)命童子取土平之 平: (4)则反窒焉而不宁 室:
13.《古代汉语词典》中,“顾”作为动词的义项有:①回头,回头看:引申义有“视、看”。②顾念,考虑:引申义有“关心,照顾”。③看望,拜访。“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中的“顾”,应选的义项是(填序号)( )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俯 视 地 坦 然 则 既 平 矣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16.选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说明道理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B.母/卒三年
C.乡邻/给衣物
D.屋舍/衣物殆尽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心有憾( )
(2)母卒三年( )
(3)方悟母之善举( )
19.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1)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2)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20.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王引弓欲射。引: ⑵如使置十叶焉 焉: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
2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椟:木箱,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2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妻子不觌 妻子: (2)乃引客就观之 引:
25.陆游的书房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①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②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③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小国吾抚之 (2)既反 (3)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27.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术干秦王 徒以有先生也
B.且天下理无常是 年且九十
C.为诸公子之傅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好兵者之楚 已而之细柳军
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子 道 与 吾 同 而 功 与 吾 异 失 时 者 也 非 行 之 谬 也
29.翻译下列句子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30.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 (1)喜欢。 (2)如果。 2.苏子瞻过维扬/苏子容为守/杜在坐 3.学习一些文雅的谈吐,但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用得)是否正确。 4.讽刺了学习却不求甚解并且滥用的学习态度。
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若”意思是“如果”。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苏东坡路过扬州,郡守苏子容(招待苏轼),杜渐也在一旁相陪。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悉:完全;是:正确;非:错误。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通过写杜渐死学文雅谈吐却不求甚解的故事,讽刺有的人不求甚解却滥用知识的学习态度。
选自《古今笑话》 作者:冯梦龙 年代:明
参考译文:
宋仁宗、宋英宗年间,有个宦官叫杜渐,喜欢与读书人一起游乐,学习一些文雅的谈吐,但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用得)是否正确。居住在扬州时,凡是给亲友写信,如果事情重大,便总是说“兹务孔洪”这样承受别人的好处的客套话,像这样的事很多。苏东坡路过扬州,郡守苏子容(招待苏轼),杜渐也在一旁相陪。苏子容稍微有些疲倦(正在打瞌睡),杜渐立即问:“他(苏子容)为什么突然死去了 ”后来,苏东坡与他同时参加集会时,偷偷问负责招待客人的小官:“旁边坐的是什么人 ”小官回答说:“杜供奉。”苏东坡说:“今日(杜供奉在旁) 不敢打瞌睡,只是生怕他那‘溘然’啊!”
5.(1)吃(2)于是、就(3)作为、当作(4)使……活下去 (4分,“活”需译成“使动用法”,“活下去”不得分。) 6.你能过桥,真是太好了!再为(我)过一次,我想要再观赏一次。(3分) 7.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言而无信/不守信义的人。 本文告诫人们,要善于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4分)
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7.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对鳖的主人的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寓意即可。
8.(1)曾经 (2)就 9.示例1: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示例2: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言之有理即可) 10.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戏中。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11.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痴迷山水,酷爱戏曲。②才华出众,文采好。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③特立独行。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④有家国情怀。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亡国之痛。(结合内容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8.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不曾有一个字是胡乱编造的虚构的。尝:曾经;
(2)句意:就说:“怎么办!怎么办!”辄:就。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由文中的叙述看,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原因第一段有介绍“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理由是第二段的叙述“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扮演的角色多,且惟妙惟肖。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第二段“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运用正面描写,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让人如临其境;
“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是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据此分析可知,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串戏之妙。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张岱的形象。
在《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之后,张岱带着小童去赏雪,寂静的天地中寥寥几人,看出他对山水的痴迷,具有有生活情趣。在《彭天锡串戏》中,张岱能够非常精准的评价彭天锡的表演能力,看出他对此研究比较深入,喜爱戏曲,看出他兴趣爱好广泛。他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的人;
在《湖心亭看雪》中,寥寥数语描绘了雪后的景色,而在《彭天锡串戏》中则生动的描写了评价了彭天锡演出的角色的出色,看出他是一个才华出众、文采好的人。
结合《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彭天锡串戏》“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等句子可知,无论是对景色的欣赏,还是对人的欣赏和评价,张岱都不拘泥于世俗的标准,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是一个伶人,身份低微,但是因为表演的好,也得到张岱的大力称赞,看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结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可知,《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写于明王朝灭亡五年后,但是他仍然用的是明朝的年号,看出他的家国情怀。而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着亡国之痛。也有家国情怀。故可知张岱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参考译文:
彭天锡(喜欢)客串演戏,其演技绝妙天下,但是(他的)每出戏都有传承,没有一个字是杜撰的。(他)曾经因为一出戏,请来到家里教戏要花费几十金的人,十万家业(就这样)随手花费殆尽。春天,(他)多半在西湖,曾经五次到绍兴,到我家客串演出了五六十场戏,然而他的技巧都没有穷尽。
天锡多扮演丑净行的角色,千古的奸雄佞臣,经过天锡的表演而更加狠毒,借天锡的表情而更加刁钻,经天锡的道白而更加阴险。设身处地地设想,恐怕商纣的凶恶也不如他表演得那么刻毒。(他)一皱眉,一瞪眼,就表现出腹中有剑,笑里藏刀,心怀鬼胎,暗藏杀机,阴森可怕。大概天锡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山川、一肚子机巧、一肚子不平之气没有地方发泄,特意在他的表演中发泄出来罢了。我曾经看了(他的)一出好戏,恨不得使法术用锦缎把它包起来,让它流传不朽;(我)曾经把(他的)一出戏比作天上的一夜好月,比作火候正好的一杯好茶,只能供一时欣赏,其实是欣赏不够的。桓子野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就说:“怎么办!怎么办!”真是有无可奈何的感觉,嘴里说不出来。
12. (1)辄:就。 (2)履:踩,走。 (3)平:把……填平 (4)窒:受阻碍。 13.① 14.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15.(1)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凭什么治理天下国家呢?
(2)因此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16.两篇文章都是以日常生活小事推及到了一个道理。
12.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辄”,就;“履”,踩,走;“平”,动词,把……填平;“窒”,受阻碍。
13.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和义项分析。“父来室中,顾而笑曰”翻译为: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回头笑着对我说。故选①。
14.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故可断句为: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15.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治”,治理,打理;“以”,凭借;“故”,所以,因此;“慎”,谨慎。
16.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通过自己读书时经历的这件小事,说明了“学习时,最初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通过生活中小事联想到“王之蔽甚矣”。故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从生活小事推及到了一个道理。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17.D 18. 怨言 死 才 19. 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20.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②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D.句意: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屋舍衣物”是主语,“殆尽”是谓语,中间可以断开,故可断句为:屋舍衣物/殆尽;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心里很有怨言。憾:怨言。
②句意为:刘氏死后三年。卒:死。
③句意为: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方:才。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则:就。于:在。竟:终。如是:像这样。
②为:做。善:好,好的,善良的。本:根本,准则。乃:是。
2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方法以及文章的主旨。
表现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以斗升相济”意思是: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以己之衣遗之”意思是: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这两句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表现其“善”;“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意思是: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儿子不理解时劝诫的语言,直接表现刘母的“善”;
侧面描写:“乡里咸称其善”意思是: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意思是: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乡邻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文章主旨: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末,多为议论性语句。刘儿悟出的道理是其母亲的话: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归纳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与人为善则与己为善)。
参考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终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21.⑴引:拉开 ⑵焉:于之,在那里。 22.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23.①目标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③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排除其他干扰;④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⑤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答出其中一项或言之成理均可)
2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焉”是“于之,在那里”;“引”是古今异义词,“拉,拉开”的意思。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若、闻、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一句话,可以把“叶子”比喻为“追求的目标”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即可。可以从“追求目标”“人的贪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明确,就会分散精力,会让人无所适从。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24. 妻子:妻子和儿女。 引:牵,拉,邀请,带着。 25.书多而乱。可以看出陆游爱读书,勤奋刻苦,幽默/爱自嘲,不拘小节/随性自由/洒脱/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妻子:妻子和儿女。
(2)句意: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引:牵,拉,邀请,带领。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分析,陆游的书房的特点是书多而乱。
从“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可看出陆游酷爱读书。
从“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可看出陆游不拘小节。
从文中陆游的语言“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可看出陆游乐观幽默。
参考译文:陆游筑书巢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26.(1)安抚,抚慰;(2)同“返”返回;(3)生气,恼怒 27.D 28.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29.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永远的正确,事情没有永远的错误。 30.示例:①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②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③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④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抚:安抚,抚慰;
(2)句意为:孟氏的两个儿子返回来后。反:通“返”,返回;
(3)句意为: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愠:生气,发怒。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B.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近、将要;
C.为:动词,做,担任/介词,被;
D.之:都是动词,到;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意思是: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子道与吾同”主谓结构,应在“同”后停顿;“而功与吾异”主谓结构,应在“异”后停顿;“失时者也”判断句,应在“也”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且:况且。常是:永远正确的道理。常非:永远错误的事情。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中施氏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邻居孟氏的两个儿子情况相同,但遭遇了不一样的求职结果,其原因只要我们读懂原文,就不难看出:照葫芦画瓢,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行的。
根据“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分析,因为施氏的儿子抓住时机,见机行事,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所以成功;而孟氏的儿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因地而变(没有灵活变通),所以失败。据此写出告诉的道理即可。如: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能生搬硬套;学会因势因势改变;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等等。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返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