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浮动园地”是一种创造性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直到今天仍然使用这种耕作方式的地区最有可能位于如图:
A.A B.B C.C D.D
2.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并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
A.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 B.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控制了连接亚洲和非洲的商路 D.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
3.11世纪,西欧大陆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产关系日益复杂,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调整各种商业关系并符合契约精神的法律。同时,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包含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内容,可以成为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 )
A.得到了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 B.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C.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D.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
4.1438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肯定大公会议(全体主教会议)高于教宗,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该诏书的颁布( )
A.揭开法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B.奠定等级君主制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D.宣告国王成为国教领袖
5.圣劳伦佐文化遗址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前900年,其具有如下特征:据上表可推知,当时圣劳伦佐( )
·农业出现之前有已经定居生活,培育玉米是用茎秆酿酒宴飨而非生计 ·长途贩运不会显著提高商品价格,大量羽毛制作的羽冠、头盔更具有奢侈品性质
A.兴建大型公共建筑 B.注重兴修水利工程 C.尚未具备文明形态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6.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修建金字塔 B.创建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
C.创立基督教 D.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7.在中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个不依附土地和教会,而以商品契约经济为基础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普遍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以及“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该领域是( )
A.庄园 B.自治城市 C.大学 D.议会
8.在亚非欧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是图中哪一地区( )
A.① B.② C.③ D.④
9.庄园制以农奴服劳役为纽带,农奴丧失了自由身份。虽然他们遭受经济剥削,但生活更为安全,领主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庄园城堡可以为农民提供庇护。9—10世纪,外来入侵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获得保护比拥有自由更为重要。据此可知,庄园制( )
A.利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 B.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C.导致农民失去私有财产 D.遏制了西欧土地私有化
10.1168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又创建剑桥大学。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文主义发展
C.自治城市的发展 D.帝国的兴起
11.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被征服的地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须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这些贡赋可能有( )
A.甜高粱或西瓜 B.马铃薯或玉米 C.大麦或小麦 D.水稻或粟
12.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A.古代埃及人 B.印度人 C.苏美尔人 D.印第安人
13.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新设立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中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 B.欧洲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大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宗教完全控制了市民生活
14.下图中的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遗址中有宫殿、神庙、城墙以及排水设施等。该遗址是
A.墨西哥的浮动园地 B.印加的马丘比丘遗址
C.玛雅的波南帕克神庙 D.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
15.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下列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推行抑商政策 B.主要经营手工业
C.广泛使用奴隶 D.城市发展比较落后
16.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 )
①广泛使用奴隶②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③与阿拉伯商人存在商业往来④出口黄金、象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木板油画屈指可数,如图是卢浮宫仅有的两件珍藏之一。对该作品的解释准确的是
A.反映了古希腊大移民时代的辉煌
B.天主教会势力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表现出中世纪末期强化专制王权
D.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及碰撞
18.拜占庭帝国的行省总督由文职人员担任,且总督只有行政权力,不能兼任军职。在重要边境地区的督军,拥有行省的军事指挥权,但不能插手管理行省的行政事务。这一制度的推行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增强地方活力 C.巩固帝国统治 D.促进民族团结
19.15世纪中期,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这一文化的中心位于
A.巴尔干半岛
B.君士坦丁堡
C.阿拉伯半岛
D.希腊半岛
20.在1300年的仪式上,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高坐在君士坦丁皇帝宝座上接受群众朝拜,他头戴皇冠,胸挂十字架,手中的牧杖与腰间的宝剑同时熠熠生辉,并高声叫喊道:“我是恺撒!我是皇帝!”由此推知( )
A.教会与世俗王权实现平衡 B.奠定了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C.君权神授理论的政治实践 D.教权达到巅峰并渐趋衰落
21.中世纪初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农民和庄园主的生活。10-11世纪,随着多城市的兴起,城市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庄园开始专注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B.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日趋稳定
C.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庄园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22.公元11世纪起,西欧商业开始复兴,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育通常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阶段是传授拉丁语,开发智力和逻辑的敏捷性;第二阶段是珠算;第三阶段通常在国外长期当学徒。这样的教育方式( )
A.延续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 B.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
C.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3.玛雅文明是印第安文明中璀璨的篇章,其活动区域位于
A.尤卡坦半岛 B.今墨西哥一带 C.尼罗河上游 D.今安第斯高原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士丁尼在法典中将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罗马民法大全》成为各国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其中的公法时后世无多大影响,而私法则对近代欧洲各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民法大全》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拜占庭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3)由拜占庭帝国的命运兴衰,你认为我们国家今天应当怎样做,才能繁荣昌盛?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逐步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其继承者们通过圣战,将伊斯兰文明传播至欧亚非三洲,大量的非阿拉伯人成为穆斯林的一员。在《古兰经》的影响下,阿拉伯知识分子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被誉为“列圣的继承者”等。随着阿拉伯“撒马尔罕纸”的行销,以及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造纸业的发展,阿拉伯知识分子自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广泛地翻译了古代印度、波斯、希腊以及周边文明的书籍,掀起了“百年翻译运动”。8世纪中后期到9世纪前期,其翻译的书籍以波斯的天文学和医学为主;9世纪前期到9世纪中后期,大量古希腊哲学及东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被翻译。阿拉伯人在翻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书籍时,追求译笔精细,态度忠实;涉及神学类的书籍时,则会因为教义修改原文。至9世纪中后期,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落,突厥人当权,阿拉伯社会处于一种低靡的状态,翻译家们从事的工作许多是重译和校注前人译就的作品,百年翻译运动逐渐画上了句号。百年翻译运动在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发散它的光与热。
——摘编自杨俊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
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作者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A
6.D
7.B
8.B
9.A
10.C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D
18.C
19.B
20.D
21.D
22.B
23.A
24.(1)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利。欧洲民法的基础。
(2)原因:封闭保守、缺乏创新,统治者不思进取,无视社会发展的脚步。
(3)狭隘和保守,固步自封必然导致民族的衰亡。我们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其它事物,不断创新,才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5.(1)阿拉伯半岛逐步实现统一,伊斯兰文明对外传播,大量非阿拉伯人被纳入统治范围;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造纸业的发展;阿拉伯波知识分子对周边文明书籍的翻译。
(2)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翻译上根据内容的差异而有所调整,与政治发展相关,以翻译前人作品为主。意义: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文化,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阿拉伯文化与周边文明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26.同意。
理由①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②而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③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且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完成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