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中考 历史总复习 专题训练32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中考 历史总复习 专题训练32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23: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考点1 国家政策与国际关系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 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2. 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中包含这样一种企图,即干涉欧洲国家内部事务,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美国的利益。为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援助。这表明 (  )
A. “欧共体”建立 B.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C. 两极格局已结束 D. 美苏矛盾不断升级
3. 1958年起,美国开始重点援助环绕苏联和中国边境线上所谓“前沿防卫”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而对其他更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则甚少援助。这反映了 (  )
A. 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B.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C. 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D. 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4. 1950年美国联合英、法、意、澳等国,建立了“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委员会”,共同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这表明(  )
A. 美苏冷战加剧 B. 两极格局形成 C. 西欧走向联合 D. 殖民体系崩溃
5. 下图漫画说明了 (  )
A. 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 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 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 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考点2 苏联的发展
6. 下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五年计划 时间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
“八五” 1966—1970 7.7 8.5 6.8
“九五” 1971—1975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 3.7 4.4 3.2
A. 经济体制僵化 B. 中苏关系破裂
C. 欧共体的扩大 D. 社会性质改变
考点3 非洲国家的发展
7. 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前,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形成了“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等。这表明,上述国家,当时(  )
A. 农业资源丰富 B. 自然条件恶劣
C. 人口外流严重 D. 经济结构单一
考点4 城市史
8. 材料一
  据传说,罗马城由战神马尔斯的两个儿子在公元前753年建立,它见证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柏林是一个充满众多历史记忆的现代城市,可以促使世人深刻反思历史。
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6分)
强化训练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整个西欧处于经济、社会、信仰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深恐苏联的势力西进,并且十分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引起美国的经济危机。基于此,美国 (  )
A. 倡导建立联合国 B. 牵头成立北约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推动欧洲联合
2. 察右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柏林墙示意图
A. 由合作走向对抗 B. 由对峙走向联合
C. 由封锁走向互利 D. 由战争走向和平    
3. 1955年,除南斯拉夫一国外,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全部签署了《华沙条约》。此举导致(  )
A.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社会主义扩展到多国
C. 冷战形势更加严峻 D. 东欧各国实行多党制
4. 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争霸,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力量”。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
A. 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B. 抵制美国经济侵略
C.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D. 防止共产主义扩张
5.下图表明美国(  )
A. 逐渐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B. 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C. 利用科技发展本国经济 D. 操纵诺贝尔奖评奖过程
6.日本政府在1947—1948年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规定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这一举措促使日本煤炭产量增长近30%,钢产量增长21%,经济增速也达到10%。由此可得出(  )
A. 恰当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B. 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C. 日本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D. 日本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7. 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在加紧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力图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国家实施某些社会福利来削弱工人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制度最终形成。由此可见,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
A. 避免贫富分化 B. 缓和阶级矛盾
C. 保障工人利益 D. 摆脱经济危机
8.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 制约了产业转型 B. 改善了民众生活
C. 突破了发展困境 D. 遵循了经济规律
9. 有学者指出,俄罗斯人在全苏联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就使苏联境内各民族产生了一种不平等感。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控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苏联一直处于松散邦联状态
B. 民族矛盾长期存在影响政局
C. 苏联政治体制发生彻底变化
D. 经济发展停滞导致苏联解体
10. 万隆会议上,中国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有效地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中国此举有利于 (  )
A. 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
B. 冲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C. 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 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11. 埃及于1952年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随后成立共和国,但直到1956年才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巴拿马于1903年宣布独立,但直到1999年才收回已通航85年之久的巴拿马运河主权。这反映了 (  )
A. 多极化趋势的曲折性 B. 反殖民斗争的艰巨性
C. 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 D. 国际性航道的开放性
12. [大单元教学]李华同学运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3.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世界经济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材料二 1970年欧共体六国、美国、苏联经济发展相关数据(部分)表
项目 欧共体六国 美国 苏联
面积(万平方千米) 116.29 936.3 2 240.2
人口(亿) 1.870 4 2.048 0 2.427 7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4 863 9 742 4 750
钢产量(亿吨) 1.092 67 1.193 0 1.158 84
汽车产量(万辆) 936.4 824.4 91.7
水泥产量(万吨) 11 120.3 6 405.6 9 524.4
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885 426 128
——摘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前半期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分析造就英国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因素。(4分)
14. [学术情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冷战使国际局势极度紧张 B.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 冷战阻碍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15. [设计问题](4分)
材料 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五编第三章的目录(节选)
冷战的起源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冷战的爆发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西方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态势的演变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仿照下面示例,设计一组思考题。(4分。要求:设计2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材料的主要内容)
【示例】问题: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但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A项符合题意。
2.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马歇尔计划”“干涉欧洲国家内部事务”“从属于美国的利益”“为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援助”可知,美国与苏联存在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互相敌对,冷战爆发。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建立“经互会”以抗衡马歇尔计划,这表明美苏矛盾不断升级,D项符合题意。
3. B 4. A
5. D 【解析】观察漫画可知,苏联用一只手强制把苏联模式推向东欧国家,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项符合题意;漫画信息说明东欧国家还在苏联的控制之下,A项排除;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德国分裂,漫画信息无法体现,B项排除;漫画无法体现苏联经济改革的成效,C项排除。
6. A
7.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可知,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前是其宗主国的原料产地,被允许仅种植或生产某一种类型的作物或矿石,造成其经济结构单一,D项符合题意。
8. 【示例一】罗马城。理由:罗马城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首都;是共和制和元首制等古典政治成果及《十二铜表法》诞生的地方;也是古罗马神话、建筑等艺术成就集中展示的舞台。
【示例二】佛罗伦萨。理由:14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工商业有一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在此兴起。
【示例三】柏林。理由: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策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政治中心;是美苏冷战的前沿。
【评分说明】本题可选择任意一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该城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得6分。
强化训练
1.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深恐苏联的势力西进,并且十分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引起美国的经济危机”可知,美国想要遏制苏联,恢复欧洲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C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第一幅地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英法美合作对抗法西斯国家,第二幅地图反映了苏联与英法美之间相互对峙。两幅地图反映了苏联与英法美之间的发展趋势是由合作走向对抗,A 项符合题意。
3. C
4.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力量’”可知,戴高乐认为,面对美苏两国的争霸,欧洲只有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与之抗衡,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A 项符合题意。
5. 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大幅增加且领先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表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科技中心,A项符合题意;仅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的增加无法得出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B项排除;材料没有表明科技发展与经济的关系,C项排除;诺贝尔奖评奖秉持公正公开的原则,美国无法操纵,D项排除。
6.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1948年”“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经济增速也达到10%”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煤炭业发放大量贷款,同时规定煤炭要重点供应钢铁业,不仅推动了煤炭业、钢铁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此可知,日本通过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7. B
8.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可知,由于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且效率低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的转型,A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俄罗斯人在全苏联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苏联境内各民族产生了一种不平等感”“戈尔巴乔夫改革失控”“分离趋势随之加剧”可知,在苏联存在时期,俄罗斯人处于支配苏联境内其他民族的统治地位,民族不平等问题严重。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控时,使得长期累积的民族矛盾爆发,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由此可看出,苏联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影响了政局,B项符合题意。
10. A
11.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埃及和巴拿马虽然已经独立,但仍然经过多年的反殖民斗争,才实现真正的主权完整,这反映了反殖民斗争的艰巨性,B项符合题意。
12. A
13. (1)地位:英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2分)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实力雄厚;英国注重海外贸易;英国通过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推动经济发展。(任答一点得2分)
(2)【示例一】结论:1970年美国的经济实力整体强于苏联。(2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期的苏联,由于没有克服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较慢且呈畸形发展的状态。如197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钢产量、汽车产量及出口贸易额均高于苏联。(4分)
【示例二】结论:战后西欧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2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以及联合自强等,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如在1970年,汽车产量、水泥产量和出口贸易额均超过美苏两国。(4分)
(3)技术革新;制度变迁;国家政策;国际关系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4. B
15. 【示例】问题1:思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问题2: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3: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印证。
(一个2分,任答两个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