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于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2.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一支庞大商队前往麦加,其中100头骆驼驮着黄金。1339年,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以上史实表明( )
A.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B.欧亚非三洲的贸易政策趋于同质化
C.国家实力取决于区域位置优势
D.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
3.(2023江苏南通三模)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马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马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4.1556年,伊凡四世颁布兵役法,规定所有的世俗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就必须提供一名骑兵为沙皇服役。对伊凡四世此举说法正确的是( )
A.削弱了军事力量
B.增强了贵族势力
C.加强了自身的统治
D.缓和了社会矛盾
5.阿兹特克历法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该历法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历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历所组成;两套历法搭配使用,产生一个52年的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6.[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下期末]从1296年到1307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7.[2023·山西太原高一下期中]542年,拜占庭帝国暴发瘟疫,君士坦丁堡40%的居民死亡,因瘟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粉碎了查士丁尼征服旧罗马帝国所有地区的野心,帝国从此走向衰败。16世纪初,西班牙人携带的天花、霍乱等疾病,使玛雅人大量死亡,玛雅文明最终消亡。据此可知( )
A.古代文明无法应对疫病
B.疫病有利于世界秩序重建
C.疫病影响文明发展进程
D.文明存续取决于医疗水平
8.[2023·吉林十校高一期中]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宣称:“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这样的规定( )
A.导致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
B.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需要
C.激化了各民族的矛盾
D.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天
9.[2023·安徽芜湖高一下期中]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小贵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辖领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小贵族经济利益
B.促进特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C.提高特辖区军事防御水平
D.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0.《荷马史诗》称赞努比亚文明道:“它们是最遥远的国家,人类最公正的地方,诸神最宠爱的地方;奥林匹斯山的圣贤翩翩而至,前去参加他们的盛宴。”可见虽然地中海民族可能并未亲睹这个大国,但是已经久闻其大名。这说明( )
A.努比亚文明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B.古代希腊和努比亚王朝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
C.努比亚通过对外征服,控制了希腊
D.《荷马史诗》神话色彩浓厚
11.下图为秘鲁发行的某古城遗址纪念邮票。该城市位于库斯科城西北,虽依山而建,却有通往帝国都城的完善的道路系统,便于传递政令和调动军队。该古城位于( )
A.桑海
B.阿兹特克人国家
C.印加帝国
D.津巴布韦
12.15世纪前后,玛雅人由以血缘纽带维系的氏族公社,开始向以村居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公社转换。社会的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成为职位世袭的统治阶级,而广大的氏族成员则成为以农民、工匠为主体的平民。从社会形态发展的角度看 ( )
A.玛雅人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B.玛雅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C.玛雅文明名不副实
D.西班牙的入侵打断了玛雅人独立发展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愚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烧人,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作“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创造和积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朱迪斯·M.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中提道:“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玛雅文明的“失落”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玛雅文明黄金时代的古典期,在公元9世纪戛然而止,从此被丛林吞噬;二是出现在尤卡坦半岛的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毁灭,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三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你的依据。(20分)
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于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黑格尔认为,阿拉伯人将“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传播到了西方,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源泉”,他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阿拉伯人“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使得古希腊哲学得以保留,但是这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并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没有述及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C项。
2.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一支庞大商队前往麦加,其中100头骆驼驮着黄金。1339年,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以上史实表明( )
A.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B.欧亚非三洲的贸易政策趋于同质化
C.国家实力取决于区域位置优势
D.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一支庞大商队前往麦加”,可知地处西非的马里与西亚之间有联系,根据材料“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可知马里与欧洲之间有联系,这表明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故选D项;“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实力影响因素的信息,排除C项。
3.(2023江苏南通三模)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马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马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根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文化、古希腊文化和阿拉伯自身民族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统称为“希腊化世界”,阿拉伯帝国并不属于希腊化世界,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兴起于13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日耳曼人,排除D项。
4.1556年,伊凡四世颁布兵役法,规定所有的世俗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就必须提供一名骑兵为沙皇服役。对伊凡四世此举说法正确的是( )
A.削弱了军事力量
B.增强了贵族势力
C.加强了自身的统治
D.缓和了社会矛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颁布兵役法的目的是限制贵族的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壮大军事力量,故C项说法正确。
5.阿兹特克历法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该历法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历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历所组成;两套历法搭配使用,产生一个52年的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
6.[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下期末]从1296年到1307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等信息可知,市民阶层的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地位不断提高,其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确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排除A项;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英国封建王朝解体的原因是其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市民代表”无关,排除D项。
7.[2023·山西太原高一下期中]542年,拜占庭帝国暴发瘟疫,君士坦丁堡40%的居民死亡,因瘟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粉碎了查士丁尼征服旧罗马帝国所有地区的野心,帝国从此走向衰败。16世纪初,西班牙人携带的天花、霍乱等疾病,使玛雅人大量死亡,玛雅文明最终消亡。据此可知( )
A.古代文明无法应对疫病
B.疫病有利于世界秩序重建
C.疫病影响文明发展进程
D.文明存续取决于医疗水平
解析:据材料可知,瘟疫使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败,西班牙人携带的天花、霍乱等疾病,使玛雅文明最终消亡,即疫病影响文明发展进程,故选C项;拜占庭帝国与玛雅文明不能应对疫病,不代表整个古代文明无法应对疫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疫病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得不出疫病有利于世界秩序重建,排除B项;“取决于”说法错误,医疗水平影响文明存续,排除D项。
8.[2023·吉林十校高一期中]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宣称:“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这样的规定( )
A.导致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
B.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需要
C.激化了各民族的矛盾
D.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的疆域、民族和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传统的市民法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万民法打破了民族、疆域和公民权的限制,故选B项;频繁的武力扩张和民族战争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四分五裂,排除A项;万民法有利于调和不同地区的民族矛盾,排除C项;罗马法所宣扬的理性精神一直影响到今天,排除D项。
9.[2023·安徽芜湖高一下期中]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小贵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辖领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小贵族经济利益
B.促进特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C.提高特辖区军事防御水平
D.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小贵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推行特辖领地制度是为了摧毁王公和领主赖以生存的世袭领地,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力,根本目的是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维护小贵族经济利益是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度的客观效果,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促进特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是特辖领地制度的推行的客观效果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伊凡四世推行特辖领地制度根本目的是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特辖区军事防御水平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
10.《荷马史诗》称赞努比亚文明道:“它们是最遥远的国家,人类最公正的地方,诸神最宠爱的地方;奥林匹斯山的圣贤翩翩而至,前去参加他们的盛宴。”可见虽然地中海民族可能并未亲睹这个大国,但是已经久闻其大名。这说明( )
A.努比亚文明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B.古代希腊和努比亚王朝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
C.努比亚通过对外征服,控制了希腊
D.《荷马史诗》神话色彩浓厚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虽然地中海民族可能并未亲睹这个大国,但是已经久闻其大名”,可知努比亚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与努比亚地区有商业联系,也没有反映出努比亚控制了古希腊,故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重点强调努比亚文明的影响,而不是《荷马史诗》的特点,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秘鲁发行的某古城遗址纪念邮票。该城市位于库斯科城西北,虽依山而建,却有通往帝国都城的完善的道路系统,便于传递政令和调动军队。该古城位于( )
A.桑海
B.阿兹特克人国家
C.印加帝国
D.津巴布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故选C项。
12.15世纪前后,玛雅人由以血缘纽带维系的氏族公社,开始向以村居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公社转换。社会的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成为职位世袭的统治阶级,而广大的氏族成员则成为以农民、工匠为主体的平民。从社会形态发展的角度看 ( )
A.玛雅人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B.玛雅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C.玛雅文明名不副实
D.西班牙的入侵打断了玛雅人独立发展的进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5世纪前后,玛雅社会出现了以村居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公社,产生了阶级分化,这表明当时的玛雅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西班牙的入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愚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烧人,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作“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创造和积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朱迪斯·M.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中提道:“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
观点:中世纪欧洲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
论述:中世纪欧洲黑暗中有光明。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发展,欧洲各国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葡萄牙、西班牙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经济上,西欧发展庄园经济,但随着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
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了社会所需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中世纪欧洲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玛雅文明的“失落”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玛雅文明黄金时代的古典期,在公元9世纪戛然而止,从此被丛林吞噬;二是出现在尤卡坦半岛的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毁灭,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三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你的依据。(20分)
参考答案: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玛雅文化受到野蛮摧残,同时,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的减少,使玛雅古文明毁灭殆尽,美洲的族群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