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抚顺一模·3)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
A.北魏的民族歧视 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3)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
3.(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
4.(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
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
5.(2023秋·甘肃庆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6.(2022秋·江苏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7.(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
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
8.(2023秋·广东阳江·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9.(2023春·广东江门·高二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校考期中)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佛教得到民众支持
C.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寺院经济遭遇困难
10.(2023秋·陕西榆林·高三月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11.(2023春·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按照南宋陈勇的《农书》记载:太湖流域的湖州10口之家养蚕10箔可以获茧120斤,收丝156两,可织小绢31匹,以1匹绢易米1石4斗的比价计算,31匹绢相当于43石4斗米,按当时最高亩产3石米计,需14亩4分7厘优质水田一熟的产量,才可与之相抵。由此可知,该地区
A.开始出现自然经济解体 B.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外地
C.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12.(2023年潍坊二模)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A.否定重本抑末的正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
——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
材料二 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
——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
(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抚顺一模·3)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
A.北魏的民族歧视 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答案】D
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3)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
【答案】A
3.(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
【答案】B
4.(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
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
【答案】A
5.(2023秋·甘肃庆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答案】D
6.(2022秋·江苏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答案】D
7.(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
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
【答案】D
8.(2023秋·广东阳江·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答案】D
9.(2023春·广东江门·高二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校考期中)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佛教得到民众支持
C.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寺院经济遭遇困难
【答案】C
10.(2023秋·陕西榆林·高三月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11.(2023春·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按照南宋陈勇的《农书》记载:太湖流域的湖州10口之家养蚕10箔可以获茧120斤,收丝156两,可织小绢31匹,以1匹绢易米1石4斗的比价计算,31匹绢相当于43石4斗米,按当时最高亩产3石米计,需14亩4分7厘优质水田一熟的产量,才可与之相抵。由此可知,该地区
A.开始出现自然经济解体 B.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外地
C.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答案】D
12.(2023年潍坊二模)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
A.否定重本抑末的正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恩威并施;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因俗而治;不纳入中原王朝赋税体制。(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背景: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和各民族习俗的不同;儒学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
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
——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
材料二 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
——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
(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
答案:(1)结论: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受中央政府管辖。理由:①《旧唐书》记载贞观时期,平定高昌,设置郡县;卜天寿抄本题记表明唐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设置了高昌县。②《旧唐书》记载了吐鲁番辖地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记录了该地的户籍人口、土地等状况。③《旧唐书》记载唐朝平定高昌的事件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八月”;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户籍文书载有“贞观十四年九月”。二者在时间记载上,唐代的年号一致且有延续性。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吐鲁番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