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B.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导致了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
2.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3.有学者说:“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神权政治。辛亥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此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这么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B.民主共和理念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C.军阀割据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D.辛亥革命确立了新的政治“合法性”模式
4.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在近代中国“正是通过这次和谈,中国人的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使中国避免了一次法国大革命式的战争,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这次“妥协”(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避免了内战
5.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6.据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部分)
成分 人数(人)
民族资产阶级 12
职业革命家 28
政党领袖 1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新政府官员 73
原清政府官员 86
士绅 65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7.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者,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8.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 )
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
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
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
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
9.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
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
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1.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12. 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总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B.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导致了后来军阀割据的局面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多数省份仅在形式上脱离清政府,本质上依旧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专制割据的色彩,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斗争的难度,故选A项;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并未覆灭,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努力成果,和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是袁世凯去世之后出现的,并非辛亥革命时期,排除D项。
2.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解析: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根据材料可知他们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排除B、C两项;题干材料未提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意义,排除D项。
3.有学者说:“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神权政治。辛亥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此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这么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B.民主共和理念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C.军阀割据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D.辛亥革命确立了新的政治“合法性”模式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出现的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治已基本上脱离了神权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使主权在民的权利合法性原则得以肯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
4.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在近代中国“正是通过这次和谈,中国人的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使中国避免了一次法国大革命式的战争,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这次“妥协”(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避免了内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避免了一次法国大革命式的战争,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中国通过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没有实行妥协的和谈,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有关,没有体现民主进程,故C项错误;国共双方虽然达成“双十协定”,但没有避免内战,故D项错误。
5.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持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的态度,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6.据下表可知,民国初年( )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部分)
成分 人数(人)
民族资产阶级 12
职业革命家 28
政党领袖 1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新政府官员 73
原清政府官员 86
士绅 65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涉及众多阶层,有原清政府官员、士绅、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新政府官员、自由职业知识分子以及政党领袖,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只体现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涉及众多阶层,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故B项错误;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者,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立宪派由主张镇压革命到支持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选B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对本国的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软弱性、妥协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此时立宪派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D项。
8.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 )
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
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
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
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
解析:题干中主要述及了日本主流媒体对辛亥革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先是“主张不干涉”,后来发生大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说明日本主流媒体不论采取何种态度,其目的都是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故选B项;日本媒体的态度变化不会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要从中国内部来分析,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美国的任何信息,仅是述及日本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当时中国仍处在被诸多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D项。
9.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
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
答案:B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
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材料“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的必要条件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而非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11.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解析: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平等和法制意识,故选D项;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 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解析: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同时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被否定,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总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由内阁制到总统制;总统的权力由小变大;议会的权力变小。
(2)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中华民国约法》破坏了民主共和政体;总统权力过大,为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