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21: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2023安徽池州统测)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制。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模式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2.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3.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级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该制度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可见(  )
A.维也纳会议杜绝了国际争端
B.近代外交日益规范化
C.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亚洲均势
D.近代外交日益等级化
4.(2023河南郑州模拟)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
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
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2年)等。这些协定的出台表明(  )
A.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动
B.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停止
C.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局势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8.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10.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11.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12.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的酝酿和召开,适应了中国内政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迫切需要,获知印尼、印度、缅甸等国有意发起亚非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适当的外交渠道支持和促成此事。外交部于1955年1月完成了《参加亚非会议初步工作计划草案》,提出参加会议的几项任务。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外交部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该方案对于中国代表团亚非会议中的各项问题制定了预案。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代表团在正式议程之外,抓住一切时机在会场之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例如周恩来利用晚餐等时机和尼赫鲁、吴努、范文同等人会面,举行长时间的会谈。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陌生和误解走向友好合作。
——摘编自陈长伟、牛大勇《中国开创亚非
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
材料二 在大洋彼岸,尼克松自毛泽东发动“乒乓攻势”以来,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的宏大气魄,所以一直在密切地注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错过每一个“回球”的机会。
——摘编自宫力《“尼克松冲击”与
中日邦交正常化》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
——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的地位,并概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回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2023安徽池州统测)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制。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模式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未具体说明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情方面的原因,未提及中国的多元一体特点,排除A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与民族联邦模式不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2.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秉承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3.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级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该制度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可见(  )
A.维也纳会议杜绝了国际争端
B.近代外交日益规范化
C.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亚洲均势
D.近代外交日益等级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体现了近代外交的规范化,故选B项;“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力图维系的是欧洲均势,不是亚洲均势,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4.(2023河南郑州模拟)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答案.B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
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
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
解析:减少无偿援助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合作援助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形势并未恶化,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基本方针始终是独立自主,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环境不断改善,援助方式变化不会导致中国与受援国关系恶化,排除D项。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2年)等。这些协定的出台表明(  )
A.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动
B.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停止
C.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局势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表明,军备竞赛回归理性,以国际法的形式防止核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对峙时期,排除A项;当时美苏军备竞赛依然在进行,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美苏争霸中的劣势方,排除D项。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
8.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A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B项正确;“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D项错误。
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0.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发言以及中国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做法,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项符合题意;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美国在西方的影响力,C项错误。
11.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知这是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项正确。
12.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  )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因此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以及其他贸易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内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1949年上半年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的酝酿和召开,适应了中国内政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迫切需要,获知印尼、印度、缅甸等国有意发起亚非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适当的外交渠道支持和促成此事。外交部于1955年1月完成了《参加亚非会议初步工作计划草案》,提出参加会议的几项任务。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外交部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该方案对于中国代表团亚非会议中的各项问题制定了预案。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代表团在正式议程之外,抓住一切时机在会场之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例如周恩来利用晚餐等时机和尼赫鲁、吴努、范文同等人会面,举行长时间的会谈。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陌生和误解走向友好合作。
——摘编自陈长伟、牛大勇《中国开创亚非
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
材料二 在大洋彼岸,尼克松自毛泽东发动“乒乓攻势”以来,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的宏大气魄,所以一直在密切地注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错过每一个“回球”的机会。
——摘编自宫力《“尼克松冲击”与
中日邦交正常化》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
——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的地位,并概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回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答案 (1)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主要成功经验:捕捉机遇,未雨绸缪(预先周密策划);求同存异;会外交往。
(2)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
(3)变化:从革命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角。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