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题突破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题突破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22: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高三一模)“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贸易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
2.康熙五十五年(1716),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的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3.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都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4.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政府此举(  )
外国语 学校 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
军事 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
技术实 业学校 天津总医院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年)
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
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
5.清朝建立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条”为主,到康熙年间,发展到宣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
D.发挥乡约教化乡民的功能
6.明朝景泰元年(1450),“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7.(2023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由原先的1英镑可兑换4.86美元跌至1英镑可兑换3.49美元。同时,英国开始组织成立英镑集团。到1934年,除英联邦国家外,巴西、阿根廷、丹麦、埃及、瑞典、泰国等国家也加入英镑集团,成员国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英国的上述举措(  )
A.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
B.清除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C.奠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D.加剧了世界经济恢复的困难
8.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侧重于临时性的经济救助。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据此可知(  )
A.中国慈善事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C.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9.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后他们又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座席。有时雅典公民还能看到在舞台中央展示的同盟各邦上缴的贡赋。这些做法旨在(  )
A.保障各个阶层的权利
B.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增强城邦内部凝聚力
10.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生病时,医疗费用由雇主和工人自己承担,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这一规定(  )
A.限制了企业发展
B.增加工人阶级的生活负担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1.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12.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
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
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
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
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她们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从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以后的将近一百年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扩大。1851年,常任文官人数为10万人,1901年达11.6万人,1955年增至63.56万多人,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
——摘编自杨伯华、明轩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
时期 概况
商周时期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出现铜质货币
春秋战 国时期 楚国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使用刀币、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等
秦朝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币、贝壳、银、锡等为器饰与珍宝,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
汉朝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朝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钱帛并行
宋朝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朝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摘编自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高三一模)“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贸易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宋金之间通过榷场实现了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少量奢侈品的交易,体现了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但是兵器、马匹等战略物资被禁止交易,这说明双方之间的对峙格局依然存在,故选B项;榷场仅限于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无法满足南北贸易需求,排除A项;兵器、马匹等战略物资被禁止交易,说明商业利润和政治形势都是影响榷场交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双方交易的主要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其次是奢侈品,排除D项。
2.康熙五十五年(1716),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的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故无地、少地的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选C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赋役制度的变化与缓解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被废除,排除B项;这一措施与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3.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都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解析:西方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多党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我国干部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显著不同是由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的不同导致的,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客观体现了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但并未对两者进行优劣比较,排除B、D两项。
4.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清政府此举(  )
外国语 学校 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
军事 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
技术实 业学校 天津总医院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年)
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
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实业学校创办的时间集中在1862—1896年,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教育,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故选A项;题干表格反映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D项。
5.清朝建立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条”为主,到康熙年间,发展到宣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
D.发挥乡约教化乡民的功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可知清朝的乡约制度最终是为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而服务的,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的乡约制度,没有反映地方宗族制度的情况,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的是乡约制度的作用,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故排除。
6.明朝景泰元年(1450),“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解析: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张居正提倡的举措缓解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但“解决了”说法欠妥,故A项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
7.(2023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由原先的1英镑可兑换4.86美元跌至1英镑可兑换3.49美元。同时,英国开始组织成立英镑集团。到1934年,除英联邦国家外,巴西、阿根廷、丹麦、埃及、瑞典、泰国等国家也加入英镑集团,成员国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英国的上述举措(  )
A.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
B.清除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C.奠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D.加剧了世界经济恢复的困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由原先的1英镑可兑换4.86美元跌至1英镑可兑换3.49美元”“英国开始组织成立英镑集团”,可知在经济危机期间英国实行货币贬值,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此后逐渐形成美元区和法郎区,这不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经济危机,故选D项;英镑区的形成是英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结果,并非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英国的举措增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而非英镑,排除C项。
8.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侧重于临时性的经济救助。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据此可知(  )
A.中国慈善事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C.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清政府的慈善救助,未涉及“儒家思想”,且未体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D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政府创办……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可知在清政府慈善救助不仅仅是对基本生活的保障,还教授受助者基本生存技能,相比于侧重“临时性”救助的传统慈善,清政府的救助是一种长效的保障,据此可知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9.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后他们又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座席。有时雅典公民还能看到在舞台中央展示的同盟各邦上缴的贡赋。这些做法旨在(  )
A.保障各个阶层的权利
B.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增强城邦内部凝聚力
解析:“保障各个阶层的权利”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雅典城邦对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的奖励与重视,与“人文思想的传播”和“公民的参政意识”无关,B、C两项错误;雅典城邦“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座席”“雅典公民还能看到……同盟各邦上缴的贡赋”,使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感受到城邦的重视,加强雅典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这些做法旨在增强城邦内部凝聚力,D项正确。
10.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生病时,医疗费用由雇主和工人自己承担,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这一规定(  )
A.限制了企业发展
B.增加工人阶级的生活负担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解析:《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生病时,医疗费用由雇主和工人自己承担,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德国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医疗保障,减轻工人的生活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利于企业发展,可知这一规定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A项“限制”,B项“增加”,C项“激化”,均错误,D项正确。
11.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解析:根据材料“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完善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官员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12.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
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
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
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
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
解析:曹操进行赋税改革,将“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征实物税”,田租改为“定额制”,赋税从货币税向实物税转变,折射了商品经济衰退、自然经济加强的现实,这会推动自耕农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C项“解体”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曹操的税赋改革的措施,未体现实施的后果,B项错误;材料中税赋改革属于经济方面,与政治方面的九品中正制无必然关系,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她们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从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以后的将近一百年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扩大。1851年,常任文官人数为10万人,1901年达11.6万人,1955年增至63.56万多人,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
——摘编自杨伯华、明轩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 (1)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担任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
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2)主要因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人民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范畴。
评价:英国文官人数增多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
时期 概况
商周时期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出现铜质货币
春秋战 国时期 楚国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使用刀币、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等
秦朝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币、贝壳、银、锡等为器饰与珍宝,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
汉朝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朝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钱帛并行
宋朝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朝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摘编自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
答案 示例
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要货币;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朝代,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
结论二: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由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