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22:0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茂名二模)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弱化了手工劳动,工人失业增多,引发了破坏机器以反抗企业主的“卢德运动”。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机器日益变得复杂,工厂对懂得操作机器的技能工人需求增多,工人收入也随之增长,工人不再反抗机器。这种变化说明(  )
A.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运动推动了技术的变革
C.社会结构变化受技术影响并不明显
D.电气时代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2.(2023河北衡水测评)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可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3.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加,到1900年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增加
B.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
C.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
D.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4.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
A.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承认巴黎公社出现的必然性
C.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D.否定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5.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而在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能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知识得以应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主要得益于(  )
A.圈地运动 B.海外扩张
C.奴隶贸易 D.“光荣革命”
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上述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企业兼并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
7.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开始反省其自由贸易政策,并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了该政策,开始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B.美德等后起国家实力赶超英国
C.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D.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8.为了写这本书,马克思广泛阅读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做了大量的摘录、笔记,还深入研究了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其研究工作之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仅仅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写出的手稿就有六七十万字。这本书(  )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D.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第三次提交的《全国请愿书》中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上述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科学社会主义
10.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在这里财产公有,按劳动分配产品,共同参加劳动,人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儿童免费接受教育,商店供给社员一切必需品,免费供给药品。欧文的这一实验(  )
A.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D.表明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腐朽没落
11.“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时代强音最早出自 (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2.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反映了(  )
A.《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措施脱离了现实
B.《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指南
C.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具有不同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一词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接受,即使一流的历史学家也完全否认这个术语。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虽然,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竟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回应。即使到19世纪的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讲或者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时谈到叫作“工业革命”的事情。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
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随便想像出来的形容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怀疑这个用法是否正确。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茂名二模)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弱化了手工劳动,工人失业增多,引发了破坏机器以反抗企业主的“卢德运动”。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机器日益变得复杂,工厂对懂得操作机器的技能工人需求增多,工人收入也随之增长,工人不再反抗机器。这种变化说明(  )
A.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运动推动了技术的变革
C.社会结构变化受技术影响并不明显
D.电气时代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人的就业机会、收入增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有所缓和,故选A项;推动了技术变革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非工人运动,排除B项;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排除C项;电气时代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2.(2023河北衡水测评)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可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托邦》所宣扬的理想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来源,《国富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依据,《纯粹理性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故选C项。
3.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加,到1900年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增加
B.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
C.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
D.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厂需要越来越多懂得操作机器的技能工人,对工人技能要求的提升也通过工资的增加得到回应,故选C项;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增加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工人运动的斗争只是工人待遇改善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
A.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承认巴黎公社出现的必然性
C.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D.否定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成功的原因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民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失去了信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偶然因素,据此可知,该观点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即国内的阶级矛盾,故选C项;题干材料述及的是巴黎公社爆发的原因,而不是其意义,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爆发具有偶然性,而不是承认其必然性,排除B项;题干材料述及资产阶级政府是普法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并没有否定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排除D项。
5.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而在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能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知识得以应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主要得益于(  )
A.圈地运动 B.海外扩张
C.奴隶贸易 D.“光荣革命”
解析:“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知识得以应用”体现了社会制度方面的要求。“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形成,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条件,故选D项;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劳动力,海外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奴隶贸易推动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C三项。
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上述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企业兼并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
解析:材料反映了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和对财富资源的猎取,但这不是材料中现象反映的“实质”,排除A、D两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可知这反映了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
7.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开始反省其自由贸易政策,并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了该政策,开始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B.美德等后起国家实力赶超英国
C.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D.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美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方面冲击了英国,所以英国改变了自由贸易政策,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故排除A项;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与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无关,故排除C项;D项是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影响,故排除。
8.为了写这本书,马克思广泛阅读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做了大量的摘录、笔记,还深入研究了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其研究工作之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仅仅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写出的手稿就有六七十万字。这本书(  )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D.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解析:根据材料“还深入研究了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可知这本书是有关经济学的著作。根据时间信息“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第三次提交的《全国请愿书》中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上述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全国请愿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选C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国际还未建立,工人阶级还未走向国际联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英法工人阶级要求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没有反映出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排除B项;当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未出现,材料没有体现英法工人阶级追求科学社会主义,排除D项。
10.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在这里财产公有,按劳动分配产品,共同参加劳动,人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儿童免费接受教育,商店供给社员一切必需品,免费供给药品。欧文的这一实验(  )
A.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D.表明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腐朽没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参考,故C项正确;平均主义并不利于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排除A项;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排除D项。
11.“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时代强音最早出自 (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共产主义革命”和“无产者”,可知这一时代最强音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A、B、C三项都是资产阶级纲领,D项正确。
12.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反映了(  )
A.《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措施脱离了现实
B.《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指南
C.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具有不同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而1872年恩格斯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恩格斯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看法,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故选D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没有脱离现实,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恩格斯是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待《共产党宣言》,而不是站在不同的立场,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一词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接受,即使一流的历史学家也完全否认这个术语。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虽然,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竟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回应。即使到19世纪的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讲或者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时谈到叫作“工业革命”的事情。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
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随便想像出来的形容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怀疑这个用法是否正确。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正确的。
论证: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
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和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各类学者,对于这场变革并不能独立客观地进行记录、观察、判断,未能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本质性变化。
所以,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正确、准确的。
示例二
观点: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论证: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太合适,“工业革命”并不能真正概括“工业革命”的本质含义;同时代的各类学者对工业革命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认识到,说明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不大;“工业革命”一词是为了方便称呼而随便使用的名词。
所以,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示例三
观点: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有合理之处。
论证: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
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和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但“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方位、各领域的革命,对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工业革命”一词并不能全面概括这一时期的变化。
所以,材料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有合理之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