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6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6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0:39:1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并对作品结构、速度、节奏、旋律、风格、题材以及演唱形式、情绪情感等构成元素进行赏析。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尝试比较和区分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并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尝试演唱,形成自信的表现能力。
3、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正确看待追星现象,合理选择喜欢的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生活质量。
2教材说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
【教材说明】
《流行风》是人音版教材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中的最后一节内容,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通俗音乐以及歌曲的发展,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抒情性及艺术性,认识通俗音乐的体裁、题材、风格和特点等元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现象,合理选择喜欢的音乐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听、多唱、多学习、多思考以增强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理念】
我在设计“流行风”这一课时,力图通过用聆听、对比、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特征,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1.5.2”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以用时40分钟组织教学,注重时间的科学分配和任务的明确化,其课堂结构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教学任务和目标如下:
目标呈现阶段:用时5分钟,用时比例1,完成知识链接、课堂导入、目标呈现等任务。
目标达成阶段:用时25分钟,用时比例5,完成问题呈现、合作探究、互动释疑等任务。
目标检测阶段:用时10分钟,用时比例2,完成目标检测、反馈点拨、总结归纳等任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首歌曲的聆听、对比与演唱,研究各自不同的风格、结构等构成歌曲的基本元素特点,挖掘歌曲的内涵。
【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表现“流行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流行风》教学流程之一
一、聆听歌曲片段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片段《我相信(杨培安演唱)》《母亲(阎维文演唱)》《我的太阳(帕瓦罗蒂演唱)》,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讨对流行歌曲的认识。
1、流行音乐的特点及概念。
2、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
3、通俗音乐的特点及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三首不同风格类型流行歌曲的聆听对比,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流行音乐以及通俗音乐的探讨,为完成本课音乐作品鉴赏目标奠定认知基础。】
活动2【讲授】《流行风》教学流程之二
二、感受体验与认知
1. 聆听精选代表性流行歌曲(感受与体验)
①《思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首歌开始,歌坛上刮起流行风,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
②《懂你》表达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目光和歌声投向母亲,反映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之所以流行,还在于歌词的感人和歌曲独有的魅力。
③《好汉歌》在港台流行歌曲盛行时产生,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缠、悲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正是该歌曲流行的原因。曲调取自河南民歌素材,歌曲粗犷、豪放,生动表现“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具备对作品情绪、情感、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初步印象,为下一环节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片段赏析(认知)
选择以上三周歌曲片段让学生进行再欣赏,在欣赏中分析歌曲结构和演唱风格,理解歌曲特点,挖掘歌曲内涵。
①《思念》中让学生认识歌曲结构。通过分析歌曲结构(A+B),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通俗歌曲写法,即“开始低吟,继而高唱,在延长的高音上结束。”(深入浅出)
②《懂你》侧重流行歌曲中的教育思想。借用余光中“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该歌曲凄楚的韵味,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好汉歌》中让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特点。抓住大跳音程的运用在该歌曲中得到很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明白流行歌曲中的动感成因,请学生说出其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答后提示:提示刘欢成功地应用民族唱法表现了“梁山好汉”粗犷、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此曲的音乐素材来自河南民歌,所以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设计意图: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一环节通过聆听三首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演唱风格等等的歌曲,目的在于其一是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其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活动作铺垫。)
3.课堂探讨
在以上赏析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几首作品的风格、题材、调式、曲式、演唱形式等略作对比分析,归纳入表。
(设计意图:通过在课堂中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检验他们对课堂学习环节的掌握程度。)
活动3【活动】《流行风》教学流程之三
三、拓展与创造
1、配乐朗诵(播放《懂你》,师生分角色动情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感受流行魅力,升华母爱情结。
(设计意图: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共同演绎母爱,使学生母爱情结得到升华,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富于个性的表演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培养创新能力,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并对作品进行再认识。)
2、师生互动演绎流行——吉他弹唱《懂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流行,展现个性特点,增强自信,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课后作业
(1)如何看待“追星”现象?(对于明星,我们不应该盲目、疯狂地追捧崇拜,期待着为他做一切,而应该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理性地去和学习和热爱他们的音乐就好。)
(2)如何去选择音乐?(对于选择流行歌曲,我们应该明白,庞大的流行歌曲库里必然有优劣雅俗之作,有的积极向上鼓舞人心,有的消极低下使人坠落,只有经典的符合人类整体审美观的音乐才能永垂不朽。面对音乐,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的去听赏音乐,享受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探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了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同时解决了本课内容涵盖的一个重要的认知问题。 )
活动4【讲授】《流行风》教学流程之四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概括通俗音乐特点,简言本课收获。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对比、分析了几首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认识了通俗音乐的体裁、题材、风格、特征等;同时,对不同风格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也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我们还一起讨论了“追星”问题和如何选择流行音乐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都很有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学习歌唱方法,大胆尝试歌曲演唱,与健康的音乐为伴,做一个自信向上,时尚达观的“流行青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线条再一次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尤其将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强调,有助于增强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