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07: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2023·湖北·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宝元 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350 593 238 709 0.405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丰 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280 000 377 533 0.574 926 225 201 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3.(2023·江苏·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4.(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5.(2023·海南·3)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6.(2023·全国甲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7.(2023·浙江金华一模)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  )
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
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8.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9.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
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10.(2022·浙江衢州期末)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11.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12.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印证的是(  )
A.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南宋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二、非选择题
13.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正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许多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回宋朝”的情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约3 559万贯 2 321万贯 1 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约5 698万贯 2 762万贯 2 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约7 073万贯 2 162万贯 4 911万贯
——摘编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
《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气象。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
2.(2023·湖北·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宝元 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350 593 238 709 0.405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丰 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280 000 377 533 0.574 926 225 201 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解析] 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
3.(2023·江苏·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解析] 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找到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史书要用儒家思想去指导,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
4.(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解析] 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
5.(2023·海南·3)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D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
6.(2023·全国甲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解析] 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
7.(2023·浙江金华一模)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  )
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
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D 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唯一”说法错误,除科举制外,宋代还有荫补等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选拔程序的信息,排除B项;明朝科举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8.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解析:B 科技繁荣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科学家的个人努力、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中外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但均不是宋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9.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
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解析:D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形成理学,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特点,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项“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
10.(2022·浙江衢州期末)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解析:B 根据材料“元朝”“编撰了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王祯的《农书》是一部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的历法著作,不是农业书籍,排除D项。
11.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解析:A 根据材料“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可知,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现象不具备因果逻辑关系,排除B项;宋代门第观念只是淡化没有消失,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没有废止,排除D项。
12.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印证的是(  )
A.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南宋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解析:C 材料中“有个别字排倒”“选字出力者”等信息,说明西夏已经使用活字印刷术,故选C项;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而不是南宋,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有个别字排倒”“选字出力者”等信息可以说明当时使用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雕版印刷术,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西夏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正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许多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回宋朝”的情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约3 559万贯 2 321万贯 1 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约5 698万贯 2 762万贯 2 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约7 073万贯 2 162万贯 4 911万贯
——摘编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
《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气象。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表格数据纵向分析可知,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据材料一表格数据横向分析可知,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可知,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门第观念淡化;由材料二“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可知,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由材料二“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可知,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
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