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07: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2.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3.下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4.(2023·海南·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5.《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6.(2023·福建·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7.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9.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10.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 )
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
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
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
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
1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1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60年,太平军连克苏州、杭州等地,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卿,招募“楚军”五千人,率以援浙。出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后,督办陕甘军务,镇压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并在兰州创办制造局,稳定了清朝北部疆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消灭入侵的反动政权,收复新疆,对新疆的政治、军事进行整顿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法战争中,赴福州督办海防,积极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并选募恪靖军赴两广前线参加抗法战争,后病故于福州。
——据《左宗棠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原因。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以功名为诱,鼓励出洋留学,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有利于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出台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说法过于绝对,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人坚守“中体西用”,另外本文发表于1903年,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D项。
2.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解析] 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
3.下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三项。
4.(2023·海南·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解析] 材料强调,1874年到1892年轮船招商局年年盈利,但盈利原因是因为官方扶持,如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而不是依靠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等,这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初期不处于劣势,不等于实力可以匹敌洋商,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目的是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故“专意谋取贴补”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得到官方扶持,不等同于“享有垄断特权”,排除D项。
5.《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
6.(2023·福建·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广州、厦门这些通商口岸的工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等接触较早,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故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会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工资”觅雇工人,C项正确;材料提到上海、广州、厦门的工人待遇较好,不代表所有的产业工人都待遇丰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与“救国”和“晚清政府政策是否支持”无必然关系,排除B、D两项。
7.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 “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材料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不含有割让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
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9.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863年”,可联系到中国当时最主要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清政府官员说的话的意思就是,向日本学习,派遣人员学习“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项,主体不一致,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并非“开放通商口岸”,况且清政府认为开放通商口岸是有伤国体的耻辱举措,持拒绝的态度,故错误。C项,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并非“学习日本政体”,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洋务运动才刚刚开始,不可能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现象发生,况且题干并没有反映这个意思,故错误。
10.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 )
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
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
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
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
[解析] 《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后来清政府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英国俨然把江洪视为其势力范围,阻止他国在此扩展势力,故B项正确;英法的目的是扩大侵略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可知,法国存在在江洪攫取权益的目的,排除D项。
1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解析】题干中提到《马关条约》给予日本货物运至内地免收内地税的特权,打击和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外资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在中国兴起,故排除D项。
1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解析】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表现,A、B、D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实质,不符合题意;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60年,太平军连克苏州、杭州等地,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卿,招募“楚军”五千人,率以援浙。出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后,督办陕甘军务,镇压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并在兰州创办制造局,稳定了清朝北部疆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消灭入侵的反动政权,收复新疆,对新疆的政治、军事进行整顿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法战争中,赴福州督办海防,积极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并选募恪靖军赴两广前线参加抗法战争,后病故于福州。
——据《左宗棠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原因。
[答案] (1)思想:海防、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主张收复新疆;增加塞防军费。
背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原因:收复了新疆,化解了西北边疆危机,捍卫了国家主权,为边疆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平叛西北回民起义,有突出军事才能;创办福州船政局和兰州制造局等,为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个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