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作业(含解析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作业(含解析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07:5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3.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4.(2024·绍兴)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5.《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6.(2023·辽宁·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7.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8.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9.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鸦片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10.《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11.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12.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二、综合题
13.下图中的断壁残垣,是经典的圆明园废墟图片,也是很多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为图片选配最合适的诗句,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说明: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四句诗中选择,也可以提供新的更贴切的诗句。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五代李煜)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朝谭嗣同)
④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现代顾城)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
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 由材料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进口货值下降”只能使自然经济解体进程有所放缓,不可能造成“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的现象,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2.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比洋纱更有优势,C项正确;材料显示,上海为代表的沿海输入洋纱比内地还少,不能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实际上,五口通商后,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项。
3.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形成若干帮别,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洋货进口大部分由此集散,各地商人竞来上海采购,这样在上海就逐步形成若干采购帮别,所以,材料反映了口岸辐射效应显著,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各地商人到上海采购,没有各地区间的比较,不能得出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人是中国人,与列强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路的变化,排除D项。
4.(2024·绍兴)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解析] 根据题干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被打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槟榔大量出口导致槟榔的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广州地区食用槟榔的习俗,C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发展,且槟榔本身就是投放市场的农产品,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前鸦片就已经大量走私进入中国,如果是鸦片的原因,时间应早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排除D项。
5.《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6.(2023·辽宁·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但是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而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将其美称为“通商战争”,其目的就是掩饰这场战争的侵略性,故C项正确。
8.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 依据材料“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9.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鸦片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解析] 英国“小小的船队”打败了在数量上远超自己的清朝军队,说明坚船利炮的工业文明必将战胜主要依靠冷兵器作战的农耕文明,预示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必将失败的命运,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有占领澳门的企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放弃抵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海权的看法,排除C项。
10.《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11.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 由材料可知,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12.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解析] 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项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下图中的断壁残垣,是经典的圆明园废墟图片,也是很多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为图片选配最合适的诗句,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说明: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四句诗中选择,也可以提供新的更贴切的诗句。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五代李煜)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朝谭嗣同)
④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现代顾城)
[答案] 示例:诗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或诗句④)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同时,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觉醒,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洋务派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这些都是对国家出路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该诗句既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带给中国的苦难,也体现出在外国侵略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探索救亡的道路,较为贴切。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
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答案] (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