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 (含解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 (含解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08: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3.(2024·榆林)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明朝中后期,今福建“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这反映出当时( )
A.远洋外交发展迅速
B.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C.“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4.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2024·日照)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如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
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
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
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7.下图反映了明代阁臣年龄结构情况。这一情况(  )
(注:仅以有明确生卒年的119位阁臣为统计数据。)
A.利于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
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体现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D.保证了社会的理性运转
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
C.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8.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  )
A.重视研究前朝典章制度
B.国家官僚体制教条僵化
C.完全沿袭前朝政治体制
D.对政治体制有些许反思
9.雍正八年,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升为正一品,在六部尚书之上,尽管当时已设军机处,但大学士还是勋高位极,内阁相当于“宰辅”。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中枢机构的运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B.内阁大学士的权限进一步扩大
C.内阁和军机处均为重要的辅政机构
D.军机处与内阁实现了分权制衡
10.明末清初时期,清廷诏令明朝降将郑芝龙劝子投降,郑成功对其父亲的劝降信给予这样的回复:“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上述信件主要反映了(  )
A.清廷为加强中央集权无所不用其极
B.郑成功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C.郑氏父子难以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
D.郑成功缺乏坚守台湾岛的信心
二、综合题
11.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期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注:卫所制为明朝的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解析] 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项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项错误。
2.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 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严重制约”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而不是社会经济情况,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3.(2024·榆林)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明朝中后期,今福建“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这反映出当时( )
A.远洋外交发展迅速
B.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C.“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解析] 据材料“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可知,明朝中后期,民间对外贸易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海禁”政策的松弛,C项正确。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倭寇入侵,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远洋外交发展迅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进出口贸易额的比较,排除B项;明清时期,仍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4.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 画作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5.(2024·日照)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如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
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
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
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无论是“正像为朱元璋”还是“异相”的朱元璋都是符合政治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与“异相”的朱元璋画像不符,排除B项;官方文书不是都能揭露事实真相,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首辅的态度,得不出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的结论,排除D项。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解析: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级官员”应该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答案为A。
7.下图反映了明代阁臣年龄结构情况。这一情况(  )
(注:仅以有明确生卒年的119位阁臣为统计数据。)
A.利于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
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体现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D.保证了社会的理性运转
解析:内阁阁臣作为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成员,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社会阅历、知识积累和政治素养等。51~60岁和41~50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最多,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说明明代阁臣队伍活力状况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阁臣年龄结构与官僚运行成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由图可知,阁臣年龄在51~60岁人数居多,官员队伍年轻化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阁臣的年龄对社会运转的影响有限,排除。
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
C.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往为主,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C项正确;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未体现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重在宣扬德化,缺乏经济动力,不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8.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  )
A.重视研究前朝典章制度
B.国家官僚体制教条僵化
C.完全沿袭前朝政治体制
D.对政治体制有些许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史料解读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选项分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是片面的,排除;C项“完全”过于绝对;D项说法符合题意,是本题正确答案。
9.雍正八年,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升为正一品,在六部尚书之上,尽管当时已设军机处,但大学士还是勋高位极,内阁相当于“宰辅”。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中枢机构的运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B.内阁大学士的权限进一步扩大
C.内阁和军机处均为重要的辅政机构
D.军机处与内阁实现了分权制衡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枢机构中,内阁勋高位极,但是军机处同样是重要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当时内阁和军机处均为重要的辅政机构,C项正确;内阁地位的提升不等于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内阁大学士的品轶变化,没有权限职能的变化,排除B项;古代中国皇权至上,并非分权制衡,排除D项。
10.明末清初时期,清廷诏令明朝降将郑芝龙劝子投降,郑成功对其父亲的劝降信给予这样的回复:“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上述信件主要反映了(  )
A.清廷为加强中央集权无所不用其极
B.郑成功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C.郑氏父子难以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
D.郑成功缺乏坚守台湾岛的信心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郑成功在对待郑芝龙的问题上力图追求忠孝两全,说明他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无所不用其极”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A项;郑芝龙已经投降,而程朱理学讲求忠孝,因此无法说明他难以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排除C项;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
二、综合题
11.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期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注:卫所制为明朝的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结合明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相关知识,可标示出以下六个卫所集中分布区域。
示例一: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见图中①处。
理由:历朝历代,为了维护都城政治安全,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天津过去被称为天津卫。对明朝统治构成重大威胁的主要是来自蒙古高原的蒙古族,明成祖时期迁都就是出于军事目的——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防御。明中期,与蒙古族的瓦剌部发生冲突,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曾兵临北京城下,使明朝统治出现了一次严重危机。
综上,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京师安全,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布防重兵。
示例二:在南京附近设置卫所,见图中④处。
理由: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了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明政府在南京及苏杭地区设置卫所。
综上,明代政府设置卫所军事驻防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关系密切。
示例三: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卫所,如图中②③⑤⑥处。
理由:明初,统治者担心沿海民众勾结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实行“海禁”政策的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卫所,加强军事防御,如图中⑤处。明成祖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土司叛乱,明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开始改土归流,并设置卫所,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如图中⑥处。蒙古族的瓦剌和鞑靼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政府在与其交界地区设置卫所,以加强防范,如图中③处。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对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设置卫所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如图中②处。
总之,明朝卫所设置,很好地诠释了明朝政府面临的军事形势和实施的国防政策。
[解析] 本题是以标示出明代军事驻防点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明代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历史,旨在考查获取解读、分析历史信息和历史探究能力。第一步从解读题干问题入手,认真解读题干,明确作答要求,判断试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不恐慌;第二步,链接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合理解释问题。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归纳答案,解释时注意逻辑因果关系,控制字数,完美收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