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模拟仿真化学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S—32 Ca—40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技艺,对后世影响较大。下列制墨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2.2023年中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研制开发清洁能源 B.工业废水任意排放C.积极践行绿色出行 D.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3.关爱生命,拥抱健康。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纤维素中含有C、H、O、N等元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B.适当的摄入含硒元素的食物可以防癌抗癌
C.儿童缺微量元素——钙易患佝偻病
D.为响应“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号召,霉变食物经蒸煮后再食用
4.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复合肥:磷酸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B.合成材料:塑料、合金、合成纤维
C.有机物:甲烷、碳酸、尿素 D.金属元素:汞、钛、硅
5.光电材料(如图)吸收光产生电流能分解水。在吸收相同光照的条件下,二氧化硅薄膜中嵌入纳米镍(Ni)后,电流增大,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属于混合物
B.该材料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C.纳米镍可提高二氧化硅薄膜的电阻
D.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优势是其能用于光电材料的原因之一
6.下列家务劳动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7.化学用语是独特的化学语言,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H Ca+2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只能表示氢元素B.③④都属于阳离子
C.②可以表示钙离子D.由⑤可知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8.Al、Fe、Cu三种金属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时间顺序如表所示。判断影响这三种金属开发利用的因素是( )
金属 Al Fe Cu
开发使用时 约200年前 约2 500年前 约6 000年前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导电性C.金属的活动性 D.金属的价格
9.实验小组为验证水的组成元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进一步实验证明无色液滴为水 进一步实验证明a、b中气体分别为H2、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实验2中证明b中气体为O2的现象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1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实验2能验证水的组成
D.实验中利用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物质的组成
10.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采用a作燃料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a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11.银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k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08,某元素X的阳离子X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0个中子,则元素X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A. kg B. kg C. kg D. kg
12.下列各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
C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不一定是碱
D 将某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固体一定是NH4Cl
13.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B.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
C.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D.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14.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uO、O2、H2O B.Na2CO3、NaOH、Na2SO4
C.CaCl2、CO2、CaCO3 D.Fe(NO3)3、FeCl3、Fe(OH)3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3分)
二、(本题共1小题,共8分)
15.(8分)《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记载了制盐、冶金等场景。
Ⅰ.制盐
“西川有火井……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1)火井指的是天然气井,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2)制盐的原理是卤水通过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得到粗盐。
Ⅱ.采矿和冶炼锡
(3)锡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这五种金属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验证锡、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填字母序号)。
A.Sn、Ag、稀盐酸 B.Sn、Ag、FeSO4溶液 C.Sn、AgNO3溶液 D.Sn、Ag、CuSO4溶液
(4)采矿:古代水中淘取锡砂(主要成分为SnO2,难溶于水)与 操作的原理相似,所用容器的孔径需 (选填“大于”或“小于”)锡砂颗粒大小。
(5)冶炼:“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气)熔化”。涉及的反应之一是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锡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6.(10分)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根据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对应物质的类别是 ;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 。
(2)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的过程: ;甲物质会导致雨水pH减小,形成 。
(3)可通过甲物质与熟石灰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SO3来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12 g CaSO3,能处理掉SO2的质量。
四、(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17.(8分)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
(1)搭建A装置时,应 。
a.先调整试管高度,再放置酒精灯
b.先放置酒精灯,再调整试管高度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或D装置中导管接近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待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后,关闭弹簧夹,可观察到B装置内的现象是 。
(4)如图是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过程,在F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代号)。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待收集满后对集气瓶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a.取出集气瓶 b.盖上毛玻璃片 c.将集气瓶正放在桌上d.将集气瓶倒放在桌上
18.(7分)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我国科学家突破了太阳能电解水和CO2加氢制甲醇(CH3OH)的关键技术(液态太阳燃料技术),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①氢能存储/CO2加氢(催化剂:ZnO ZrO2、压强:50 MPa、温度:315~320 ℃)路线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图1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2)捕集燃煤电厂烟气(含有CO2、N2、O2及H2O)中的CO2,并将其甲烷(CH4)化的流程如图2。
图2
【资料卡片】a.MEA水溶液低温可吸收CO2,升高温度可解吸CO2。
b.恒温流化床反应器出口温度高。
①“吸收塔”中电厂烟气从塔底通入,MEA水溶液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的优点是 ,“解吸塔”实现CO2解吸的操作是 。
②“设备A”可实现CH4和H2O分离,方法是 。
③CO2甲烷化的反应中,= 。
五、(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9.(10分)某研究小组以“食品中的脱氧剂”为主题进行项目式探究学习。
【任务一】探究脱氧剂的成分
(1)用剪刀剪开一包脱氧剂,倾倒于白纸上,观察到有黑色粉末和少量的白色固体,结合查阅的资料,推测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炭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等。
探究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磁铁靠近该混合物 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 粉末中可能含有 和Fe3O4
②取少量磁铁上吸引的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 黑色固体完全消失, 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
【任务二】解密脱氧原理
【查阅资料】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延长食品保质期。
室温下,利用5 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a 2
(2)实验5中,a= 。
(3)实验1、3、4的目的是 。
(4)结合图2,对比实验2、3、5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任务三】脱氧剂中铁粉含量的测定
【实验设计】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含量测定。
【查阅资料】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约为ρ g/L。
【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m g的样品于烧瓶中,并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③反应前将液面调节到量气管的“0”刻度,并使两边液面相平;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⑤……量气管读数为a mL;
⑥用量筒测量圆底烧瓶内的剩余液体,读数为b mL。
(5)装置B中所装液体为 ,其作用是 。
(6)步骤⑤中读数前的操作为 。
(7)步骤⑥的目的是 。
(8)【数据分析】该脱氧剂中铁粉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答案
1.A
2.B
3.B
4.A
5.D
6.A
7.D
8.C
9.C
10.D
11.C
12.C
13.A
14.C
15.
Ⅰ.(1)甲烷(或CH4)。
(2)蒸发结晶。
Ⅱ.(3)质子数不同。B
(4)过滤,小于。
(5)2CO+SnO2Sn+2CO2。
16.(1)氧化物;H2SO3。
(2)二氧化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分成硫原子和氧原子,1个硫原子和3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三氧化硫分子;酸雨。
(3)
解:设生成12 g CaSO3,能处理掉SO2的质量为x。
SO2+Ca(OH)2=== CaSO3↓+H2O
64 120
x 12 g
= x=6.4 g
答:生成12 g CaSO3,能处理掉6.4 g SO2。
17.
(1)b。
(2)2KClO32KCl+3O2↑;便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
(3)BC,试管中的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固液分离后反应停止。
(4)丙
(5)bac
18.(1)
①CO2+3H2CH3OH+H2O。
②H2O、CO2。
(2)①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
19.
探究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磁铁靠近该混合物 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 粉末中可能含有铁粉和Fe3O4
②取少量磁铁上吸引的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 黑色固体完全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
(2)0.75。
(3)探究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4)相同条件下,氯化钠用量越大,脱氧反应速率越快。
(5)浓硫酸,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6)再次调节量气管使两边液面相平。
(7)排除加入稀硫酸的体积对实验产生的干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