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作者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yù预习与交流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预习与交流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文本探究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文本探究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景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板书设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拓展延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写作背景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g suì qǐn
读准字音预习与交流读准节奏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积累重点词语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闲语言赏析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板书设计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拓展延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