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师
说
韩
愈
课前预习反馈
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对比论证方法;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
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
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作者
韩
愈
背景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韩愈作《师说》,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文学常识
古代文集命名的分类
1、以姓名命名:《李清照集》《孟浩然集》
2、以官爵命名:《王右丞集》《杜工部集》
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集》
4、以字、号命名:《李太白文集》
5、以出生地命名:《临川先生集》(王安石)
6、以居官或居住地命名:《贾长沙集》(贾谊)
7、以帝王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8、以书斋命名:《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
说
课文朗诵
词语
无长无少(zhǎng) 择师而教(jiào)之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巫医乐(yuè)师百工之人,不耻相(xiāng)师
近谀(yú) 其可怪也欤(yú)
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xiāng)、老聃(dān)
子蟠(pán) 好(hào)古文 六艺经传(zhuàn)
作师说以贻(yí)之
文章
解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
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
等原理、原则。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
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孰:谁,疑问代词。
之,指知识和道理。
惑:遇到疑难问题,adj.-v.
从:跟从,跟随。V.
为:成为,作为。V.
解:理解,解决。
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第一个乎,介词,在;
第二个乎,介词,比。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固:本来。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译: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学习,V.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是故:因此。
无:不论,不分。
所存:“所+V.”结构,存在的地方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作业布置
一、背诵第一段
二、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