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09:56:34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定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进行立竿测影,以辨别东南西北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且实用,但也有不正。因为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太阳光线很弱,容易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准确定观测的结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 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 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
这种方法的测量时间也是在日刚出没之时,但观测方法是用眼睛直视,而非像之前《考工记》那样观察表影,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再加上用三个表进行测向,其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淮南子》以降,历代都有学者探讨过如何提高测影定向精度的问题。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元代的郭守敬。郭守敬根据测影定向原理,发明了专门仪器“正方案”——一种中心有孔洞,围绕孔洞有 19个同心圆的石板。在测向时,先在孔洞中插上表,然后随着表影的变化,在圆周相应位置做标记,直到下午表影东移出外圆为止。最后把同一圆上的两个交点连接起来,其连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其垂直平分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郭守敬的做法很有道理:他选择在太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测量,这时太阳光比较强,表影浓度高,便于观察;他采用多组观测的办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正因为他的考虑非常全面,设计也非常合理,因此他的测影定向结果非常好。但也有移动不便、使用场合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
为了方便测向,古人还发明了指南针——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指南,是由磁石的两极 N极和S极与地磁场的N极和S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以磁石磨针锋”,在古代是最简便的人工磁化方法,而且效果好,磁化之后得到的针形的指南装置,其退磁因子小,指向精度高,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架设方面,沈括最赞成的缕悬法虽然并未被后人普遍采用,但水浮法却在后世经改进后得到了发扬光大。指南针起源于中国,大概 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关增建《测向技术的辉煌》)
材料二: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简称 ICG)所认定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作为我国独立设计、独立建设并独立维护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的是无源与有源两种定位方式。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无源定位技术时,用户至少接收4颗导航卫星发出的信号,根据时间信息获得用户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信息。而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有源时间测距来定位时,用户终端需通过导航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一个申请定位的信号,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才能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无源定位并非我国独有,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也采用这一技术,但有源定位为我国独有,是北斗系统区别于他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特色。
在提高定位精度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和定位技术也有亮点。理论上讲,卫星导航是参照三球交汇定位原理,根据 3颗卫星到用户终端的距离信息,列出3个方程来得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但实际上,卫星时钟和用户终端使用的时钟一般会有误差,而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哪怕是微小的时间误差也会使得距离信息出现很大偏差,因此还需要一个星钟作为时间参照,以确定时间未知数t。由此,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列的方程就包含了4个未知数,即客户端的三维坐标(X,Y,Z),以及时钟差距t。也就是说,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而当空中有足够多的卫星时,可以将这些卫星以每组4颗为单位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最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这样精度就提高了。此外,北斗系统还使用差分技术:在地面上建立基准站,将其已知的精确坐标与通过导航系统给出的坐标相比较,得出修正数,用户终端依靠此修正数,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从而提高精度。
(摘编自曹冲、荆帅主编《北斗导航:定位精准时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指出,《考工记》记载的测向方法有优有劣,优在简便实用,劣在因表影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
B.材料一指出,沈括发现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经过打磨后的针锋就能指南,但常微微偏东。
C.材料二指出,有源定位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有,它在运行时需要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出。
D.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国的定位技术,前者侧重梳理古代测向技术的发展史,后者侧重介绍北斗系统的定位方式及原理。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特的定位方式,专业组织ILG认定其为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体现我国在科技发展上既重视独创,又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两种定位方式,都需要根据时间信息来计算用户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D.为提高定位的精度,实际操作中需用四颗卫星为单位分组,这说明实践可弥补理论的不足。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四种测向方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测向技术的辉煌成就。
B.材料一第三段将《考工记》和《淮南子》中的测向方法进行比较,突出了后者的先进性。
C.材料二末段运用数学思维解析原理,利于读者清晰地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D.两则材料在介绍中国历代测向技术的过程中,体现了透过现象探寻本质规律的科学思维。
4.下列关于材料一中《淮南子》测向方法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B.
C.
D.
5.从古至今,国人为提高定位精度采取了诸多办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也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一一武一一”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刘喜欢唱戏却记不住唱词,暗示他并未真正懂得父亲借戏教给他的做人的道理。
B.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老刘父亲的一声“下跪何人”是明知故问,表现了他心底无私、大义灭亲的一面。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B.小说标题独具特色,以问题做题目有效设置了悬念,同时和老刘梦中父亲的问话形成呼应,揭示了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的主题。
C.“冷森森的铡刀”“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这种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为犯了错误而产生的惊惧之感。
D.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调动读者的思维力与想象力对其进行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小说两次描写戏台上“哗啦啦”的小旗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指的是文章见微知著,小中见大。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姜夔《扬州慢》中阐述的“ , ”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重描写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
(2)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的“ , ”的道理,是作者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
(3) 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绘景象、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 , ”。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歪脖柳,是我从微山湖大堤走向微山湖的一个渔村时的惊奇发现, 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柳枝变绿了,微山湖泛起了涟漪。
此时,正值早春,两天前还飘过一阵小雪,微山湖还结着薄冰,① ,但吹了一天一夜的西南风,突然像吹跑了两三个月的时光,一下子进入了懒洋洋的、只想睡觉不想干活的春困季节。天气骤热,人们不敢脱掉棉衣,再来场大冻,就会得感冒。
可是,② 。我发现了一棵从路边伸向微山湖的歪脖子老柳树,柳树上,有隐约的生机萌发,如一团幻觉的轻烟。近前抚弄,手里竟是转青的枝条,枝条上钻出绿豆大小的嫩芽,这春的苏醒,逗引出我少年时的痴想……此刻,虽然还是寒天冰地,但在柳树枝头露出的淡淡如烟的青色,让人喜悦。我想等到桃杏刚刚红了枝条,杨柳那悠荡的长丝上就很轻快地吐出了一点点的鹅黄,继而,③ ,扑打着湖水,且不说编柳帽、吹柳笛的无限乐趣,单就这“三月雪”,就足以陶醉,牵动人满怀思绪……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12.将画波浪线的散句改写成整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A、A、D、
【解析】(1)B.“沈括发现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错误。由原文“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可知,“以磁石磨针锋”并非沈括发现,而是被沈括记载。
故选B。
(2)A.“基于……,专业组织ILG认定其为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错误。由原文“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简称ICG)所认定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可知,“基于……,专业组织ILG认定其为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推断于文无据,不能成立。
故选A。
(3)A.“按照时间顺序”错误。材料一只是介绍了四种测向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所以不能说是按照时间顺序。
故选A。
(4)首先要看日出时的具体操作(太阳从东方升起):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所以A表B表和太阳中心是成一条直线的,并且B表在A表和太阳中心中间。
然后再看日落时的具体操作(太阳从西方落下):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所以B'表和A表和太阳中心是成一条直线的,并且A表在B'表和太阳中心的中间。
最后,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
故选D。
(5)由原文“《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进行立竿测影,以辨别东南西北的方法”可知,根据太阳的视运动立竿测影。
由原文“西汉的《淮南子 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但观测方法是用眼睛直视”可知,运用目视法和三个表进行测向。
由原文“郭守敬根据测影定向原理,发明了专门仪器‘正方案’——一种中心有孔洞,围绕孔洞有19个同心圆的石板”可知,利用专门仪器“正方案”进行多组观测。
由原文“‘以磁石磨针锋’,在古代是最简便的人工磁化方法,而且效果好,磁化之后得到的针形的指南装置,其退磁因子小,指向精度高,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可知,用人工磁化方法得到针形指南装置,指向精度高。
由原文“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而当空中有足够多的卫星时,可以将这些卫星以每组4颗为单位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最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这样精度就提高了。此外,北斗系统还使用差分技术”可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利用4颗卫星列出多组方程,挑选误差最小的一组,同时使用差分技术提高定位精度。
答案:
(1)B
(2)A
(3)A
(4)D
(5)①根据太阳的视运动立竿测影;②运用目视法和三个表进行测向;③利用专门仪器“正方案”进行多组观测;④用人工磁化方法得到针形指南装置,指向精度高;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利用4颗卫星列出多组方程,挑选误差最小的一组,同时使用差分技术提高定位精度。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相关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图示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图示,正确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D、B、、
【解析】(1)D.“大义灭亲”错,老刘父亲“明知故问”可以体现其心底无私,不徇私情;后文父亲怒斥老刘,且用“狗头铡伺候”的情节才表现了其“大义灭亲”。
故选D。
(2)B.“揭示了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的主题”错。小说的主题不是“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而是做人要坦荡无私,勇于面对,知错能改。
故选B。
(3)第一次描写的作用:“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表明现在戏台萧条冷清;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这是以声衬静,哗啦啦的旗声反衬出戏台如今的萧条冷清(或营造出冷清萧条的寂静氛围);结构上,“翻卷着老刘的记忆”一句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老刘的一系列回忆。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在台上唱戏,“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让老刘“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可见旗子的声音激发了老刘在戏中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结构上,照应第一次描写,两次写旗子互相呼应,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4)“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意思是“见微知著,小中见大”。
从人物来看,小说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一个,就是老刘,写他独自在戏台上唱戏,但却通过他的回忆引出了众多人物,如他爹“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他娘“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还有老刘媳妇“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公司里的人“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还有那个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等。有老刘牵引出众多人物,展现了两代人的新旧生活。
从写作内容看,小说写老刘在公司常常哼哼戏,写他被洽谈业务的老总蒙骗签了合同,醒来后“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常常到戏台上宣泄,这是写老刘在单位、在老家的事;但小说却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把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回忆如“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梦境如“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这样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时空,表现了丰富的写作内容。
小说写的是小事,写老刘因为种种原因签了不该签的合同,心生愧疚,回到老家,梦见老爹化身包龙图,要将他铡了,于是他猛然醒悟“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小说所写事件虽小,却借之表现了为人应当坦荡无私、知错能改的大主题。
答案:
(1)D
(2)B
(3)第一次描写的作用:①以声衬静,哗啦啦的旗声反衬出戏台如今的萧条冷清(或营造出冷清萧条的寂静氛围);②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老刘的一系列回忆。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①激发了老刘在戏中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②照应第一次描写,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4)①小说直接出现的人物只有老刘一个,却涉及多个人物,展现了两代人的新旧生活。②小说虽然只写了老刘在单位、在老家的事,却把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时空,表现了丰富的写作内容。③小说所写事件虽小,却借之表现了为人应当坦荡无私、知错能改的大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具体语境分别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人物、情节、主题等加以理解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0.【答案】【小题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小题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小题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故答案为:
(1)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重点字:念)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重点字:啸)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1~12.【答案】(1)①前文是“正值早春,两天前还飘过一阵小雪,微山湖还结着薄冰”,后文“但”是转折,说天气骤热,据此可知,此处应是说早春天气还寒冷,可填“本应是春寒料峭”。
②根据后文的描写,如“转青的枝条”“春的苏醒”等可知,此处是对上段“人们不敢脱掉棉衣,再来场大冻,就会得感冒”的转折,可填“春天毕竟来了”。
③原文后面说“扑打着湖水”“三月雪”,可见中间这一处应是说柳絮被风吹而落到湖面上,可填“枝上柳絮随风飘落”。
(2)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散句改写成整句首先要找一个标准句,然后把其他句子以此为参考,调整成同样的句子结构。
可以把“吹化了残雪”作为基础句式,把“柳枝变绿了”改为“吹绿了柳枝”,把“微山湖泛起了涟漪”改为“吹得微山湖水泛起了涟漪”。
答案:
(1)①本应是春寒料峭②春天毕竟来了③枝上柳絮随风飘落
(2)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吹绿了柳枝,吹蓝了天空,吹得微山湖水泛起了涟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变换。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第1页,共1页202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4.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考场/座位号:

[0] [0] [0] [0] [0] [0] [0] [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1] [1] [1] [1] [1] [1] [1] [1]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3] [3] [3] [3] [3] [3] [3] [3]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5.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默写
10.
现代文阅读
6.
1.
7.
2.
8.
3.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9.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
者做任何标记
其他
11.
12.
第3页 共4页 第4页 共4页题型 题量 分值 分值占比
现代文阅读 2题 35.0分 23.30%
文言文阅读 1题 20.0分 13.30%
诗歌鉴赏 1题 9.0分 6.00%
默写 1题 6.0分 4.00%
作文 1题 60.0分 40.00%
其他 2题 20.0分 13.40%
序号 知识点 分值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对象 5.5分 3.60% 1
2 理解 5.5分 3.60% 1
3 其他 6.0分 4.50% 1
4 小说 3.6分 2.40% 2
5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 3.6分 2.40% 2
6 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作品主题 3.6分 2.40% 2
7 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 3.6分 2.40% 2
8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6分 2.40% 2
9 内容归纳 3.0分 2.00% 3
10 了解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5.0分 3.30% 3
11 人物传记类 3.0分 2.00% 3
12 文言断句 3.0分 2.00% 3
13 一词多义 3.0分 2.00% 3
14 文言翻译 3.0分 2.00% 3
15 理解诗歌内容 2.2分 1.40% 4
16 理解常见思想感情 2.2分 1.40% 4
17 句子 2.2分 1.40% 4
18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4分 1.60% 4
19 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6.0分 4.00% 5
20 正确使用词语 5.2分 3.40% 6
21 词语 4.8分 3.20% 6
22 简明 5.0分 3.30% 7
23 变换句式 5.0分 3.30% 7
24 材料作文 60.0分 40.00%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