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6月·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2.(2024·广州)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
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4.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5.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6.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7.(2023·安徽期中)西周立国强调“敬天保民”,而秦始皇在建立政权后则强调“赖宗庙之灵”。这一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埋下了秦始皇集权暴政的隐患
B.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打击了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D.凸显了秦始皇对神灵的蔑视
8.(2023·河南驻马店)《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记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惩罚)二甲(铠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此规定旨在( )
A.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
B.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
C.保证政府文书的安全传送
D.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
9.(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10.(2023·广西北海)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11.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极为不便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12.(2023·江苏扬州)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莒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6月·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2.(2024·广州)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
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
[解析] 据本题材料“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可知,秦的统一,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建立起官僚政治,B项正确;秦代的统治仍然是“人治”,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免属于“周秦之变”的一个方面,但不属于主线,排除C项;科举制的确立说明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排除D项。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说法错误,排除;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排除B项;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排除C项。
4.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解析] 由材料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A项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B项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C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
6.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
7.(2023·安徽期中)西周立国强调“敬天保民”,而秦始皇在建立政权后则强调“赖宗庙之灵”。这一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埋下了秦始皇集权暴政的隐患
B.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打击了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D.凸显了秦始皇对神灵的蔑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自恃祖先功德,无视民众力量,丢开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为其集权暴政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排除B项;秦朝治国理念的改变并未直接打击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强调秦始皇蔑视神灵,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河南驻马店)《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记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惩罚)二甲(铠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此规定旨在( )
A.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
B.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
C.保证政府文书的安全传送
D.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传送文书的人员有年龄要求,排除女子、儿童及未满14岁的人,这是为了保证政府文书安全传送,C项正确;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与材料无关,也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A项;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相关规定是为了保证政府文书安全传送,不能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解析] 依据材料“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不满、反抗和诅咒,表明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众对秦朝残暴统治的不满,没有反映统一违背民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发生了农民起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巡游加重百姓负担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广西北海)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建立起连接全国的道路网,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提高行政效率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加强经济交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促进边疆开发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极为不便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解析] 根据材料“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但赋税运输不便,运至中央成本较高,反映了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下的赋税运输不方便,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江苏扬州)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A项正确;“各地均衡分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国故地优先原则,排除C项;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莒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答案] (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离开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历史意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解析] (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的不同主要是他们在对待县的措施上存在差异。其中,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
(2)措施:根据“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得出实行兵役制度;根据“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得出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得出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离开故土以削弱其实力;根据“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得出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具有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