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0: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3.(2023·山东·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4.(2023·海南·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5.(2023·北京·1)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6.(2023·全国甲卷·25)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7.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
8.“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9.(2024·揭阳高三月考)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10.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  )
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
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
11.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  )
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
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
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
12.“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从骠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列举汉武帝经营西域的策略。(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经营西域的重大意义。(8分)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D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 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危机,用尽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当时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服务于汉初战事”,不能解释“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汉初”说法亦不妥,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说明是在搜刮民间财富,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而不是藏富于民,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汉武帝时期用聚敛之臣,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到上述举措的结果,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解决了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3.(2023·山东·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
4.(2023·海南·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D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强调政务运作的流程,排除C项。
5.(2023·北京·1)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D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6.(2023·全国甲卷·25)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B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解析] 据本题图中材料信息可知,与公元2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所以能够解释材料差异的主要因素应为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造成南方人口数量增加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发展到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项;材料图片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并非推行移民政策的结果,排除D项。
7.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选A。据材料“劝课农桑……参加耕作……为民示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小农生产,促进经济恢复,故选A项。
8.“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相如《上林赋》属于汉赋,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选B项。恬静安宁、朴素绮丽是田园诗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民间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排除C项;“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
9.(2024·揭阳高三月考)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关中,削弱关东而增强关中的力量,同时便于就近控制潜在的反抗因素,其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故选D项。宣扬无为而治、实行崇儒政策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两项;迁民政策并非仅针对关东藩国,也包括汉郡,排除C项。
10.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  )
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
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而六经是儒家经典,这体现了汉代史学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故选A项。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不是史学的特点,排除B项;“考信于六艺”与适应社会现实无关,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排除D项。
11.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  )
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
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
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因西汉初期民众痛恨秦法,丞相萧何行政较为宽松,重视农业恢复和发展,这说明他主张与民休息政策,故选B项。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在的汉初,经过数年的秦末农民战争,人口大幅下降,人地矛盾并不严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萧何反对修建新的皇家园林,排除D项。
12.“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所述“县官”一词在秦汉以后文献中大量出现可知,秦汉以后郡县制普遍实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并非史学著作数量增加导致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从骠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列举汉武帝经营西域的策略。(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经营西域的重大意义。(8分)
解析:(1)由材料“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得出派遣使臣通婚联姻;由材料“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得出设立郡县;由材料“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得出军事征伐;由材料“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得出屯田。(2)由材料“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得出汉武帝经营西域,西汉王朝的威望在西域确立,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由材料“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得出开辟了被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的中西交流桥梁。
答案:(1)策略:派遣使臣通婚联姻、设立郡县、军事征伐、屯田等。(6分)
(2)意义:汉武帝经营西域,西汉王朝的威望在西域确立,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开辟了被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的中西交流桥梁。(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