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0:1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4.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6.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7.(2024·揭阳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8.(2024·韶关模拟)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9.(2024·梅州高三期中)《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院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著并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醋。”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
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
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
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
10.(2024·佛山高三月考)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11.(2024·汕头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12.(2024·江门高三调研)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二、非选择题
13.(2024·肇庆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解析] 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解析] 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4.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 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
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解析] 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历史传承,而不是来自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
6.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解析] 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24·揭阳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融合儒学思想,主张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体现了佛教与玄学的融合,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故选B项。
8.(2024·韶关模拟)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选B。材料“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 ‘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说明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表明当时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故选B项。入主中原的五胡秉承了中原文化,继承发展农耕经济,比如北魏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胡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强化中原王朝权威,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主要源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排除D项。
9.(2024·梅州高三期中)《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院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著并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醋。”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
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
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
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醋的一种制作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农学的实用性特点,故选D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著作,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利用麦、粟来酿醋,并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经济的广泛交流,排除C项。
10.(2024·佛山高三月考)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解析:选B。由材料“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等内容可知,佛教禅宗思想中融合了儒家孝道、道家无为等思想,故选B项。唐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排除A项;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崩溃,排除C项;三教并行为政府文化政策,材料提及的是禅宗的思想,无法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排除D项。
11.(2024·汕头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解析:选D。根据材料“细节描绘精微”可知,该画具有审美价值,榜题意思为: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这表明作者借画作来劝诫、教育宫廷妇女要修德养性,所以该作品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
12.(2024·江门高三调研)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解析:选D。根据材料“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可知,造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唐朝对外交往,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4·肇庆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
阐释: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
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阐释: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