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专项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专项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0: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2.(2023·湖南·9)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3.(2023·广东·10)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4.(2023·辽宁·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5.(2023·福建·9)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27日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6.(2023·北京·8)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7.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8.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  )
项目 工人 劳动 农民 转业 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11.“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讲话(  )
A.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思想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成
C.意味着政治斗争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D.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839年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令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
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平型关大捷后,社会各界进行庆祝,使得全民族达成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平型关大捷这一史实,以上属于对平型关大捷这一记忆的共同构筑,最终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影响巨大,这属于对平型关大捷价值的认同,由此可见,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B项正确;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学校教育共同构筑了平型关大捷这一集体记忆,并非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强调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排除C、D两项。
2.(2023·湖南·9)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
3.(2023·广东·10)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为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项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两项;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项。
4.(2023·辽宁·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陈云认识到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项。
5.(2023·福建·9)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27日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解析] 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华罗庚作为科技人才较多地参加科技相关的活动及外事活动,这反映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不能整体反映中国的科教水平,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某些情况,不能得出国际学术交流密切的结论,排除B项;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材料并未论述华罗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态度,无法得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
6.(2023·北京·8)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
7.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
8.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  )
项目 工人 劳动 农民 转业 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例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B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C项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D项错误。
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人增加到150万人,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可知广交会的创办有利于进一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扩展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苏联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不需要再通过建立广交会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并且“突破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1992年才成为其观察员国,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讲话(  )
A.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思想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成
C.意味着政治斗争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D.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来自于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该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和恢复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观点,另一方面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厘清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思路,为改革开放在中国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所以这一讲话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这一讲话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并未形成系统思想,A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项错误;这一讲话说明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发展生产力成为首要任务,C项错误。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解析:1960年前后城市人口“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进城,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日趋合理”,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城乡工农统筹发展”,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839年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令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
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16世纪中期至2049年期间中西对比,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衰落角度,结合所学从近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军事等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方比较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
阐述:16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到鸦片战争前的约200年里,中西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在思想上,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打破了教会的思想控制,解放了人的思想;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美等国开始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经济上,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生产趋于停滞。科技上,西方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中国仍为传统科技,未产生近代科技。这一切推动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近代工业社会,引领时代潮流;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总之,在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明清时期),西方迅速崛起,实现了社会转型;而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中西兴衰易位就此开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