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核心概念: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交流 关键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表现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哪些历史影响
[重要概念]
1.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等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交流传播。促进了人口增加,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2.哥伦布大交换: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提出了这一概念,全面阐释了哥伦布大航海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教材史料]
1.本课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物种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交流物种少。
(2)史料价值:《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印证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葡萄等物种传到中国并逐渐推广种植的史实。
2.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史料主要反映了咖啡的传播以及咖啡馆的出现与推广的时空线索,这从饮料作物的视角展示了新物种的传播、推广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思路引导:材料记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并试种成功。第二条途径是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由此可见,甘薯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的。
2.“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思路引导:食物物种交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
(2)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3.“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思路引导: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关键问题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表现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3.表现
物种 欧洲 亚洲
玉米 ①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马铃 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番茄 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 ②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名师点拨] 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传入中国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
(2)自身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
(3)明朝时期人地矛盾尖锐。
(4)政府政策的推动。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传播的物种
农作物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等
禽畜 鸡、牛、驴、马、猪、羊等
2.对美洲的影响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任务一 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
视角1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因
材料一 1550年,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马铃薯。1600年以后,欧洲人口迅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人们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贫穷的爱尔兰成为欧洲最早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马铃薯种植管理简便,没有犁的人家用一把铲子就能栽种。而且马铃薯的产量高,易于储存,食用的时候也不需要研磨加工,它也因此成为军队最理想的粮食。随着法国大革命而爆发的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战争,马铃薯的食用范围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1831—1832年,俄罗斯遭遇饥荒,政府大力推广栽种马铃薯,这种作物逐渐“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得以在欧洲普及的原因。
[结论] (1)新航路开辟后,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的增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易储存和加工;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政府的推动。
视角2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木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结论] (2)①种类多:有粮食、果蔬、经济作物、畜禽等。②范围广:涉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③以食物物种为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⑤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下面两幅图片,主要能够反映( )
A.农业产量的提高
B.绘图技术的进步
C.食物物种的交流
D.生产方式的发展
解析:C 玉米、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在中国和欧洲的文献中有相关记载,反映了食物物种交流,故C项正确。
2.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B.传统农业的发展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价格革命的影响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和17世纪早期的殖民扩张使全球联系得以初步建立起来,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流向世界各地,C项正确。
关键问题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哪些历史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地区的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1)美洲:马、牛、羊等繁殖数量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任务一 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历史影响
视角1 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影响
材料一 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毛制品。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
——摘编自约翰·麦克尼尔等《世界
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影响。
[结论] (1)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
视角2 物种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结论] (2)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物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世界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D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和营养,推动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
2.17世纪,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消除了阶级差别
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传播了中华文化
解析:A 依据材料“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叶对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英国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茶叶对西方的影响,排除D项。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