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8:5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季学期学生综合素养阶段性评价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其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的是( )
A.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D.奥运世博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2.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的绝命诗。据此可知他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A.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B.翻雪山,过草地,挽救红军
C.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评价反映该战争的胜利( )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下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5.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出现得益于颁布(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开国大典——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西藏解放——新中国实现了领土完整
C.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7.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巩固新生政权
8.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6项重点工程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工业项目均衡发展 D.已成为工业化强国
9.毛主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建设成就是( )
A.宝成铁路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藏公路 D.包兰铁路
10.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有大幅度提高。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这表明一五计划( )
A.实现了综合稳步前进的方针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法律中,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民主政治建设”“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等关键词相吻合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2.1956年天津市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招牌,工人们聚集在门前互相祝贺。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成立合作社 B.实行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实现和平过渡
13.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三大改造”内容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 )
A.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
D.到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
14.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建设成先进工业国,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本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一五计划的筹备会议
15.2024年是如图人物逝世60周年。他是党的好干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得知自己患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邓稼先 D.王进喜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是指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17.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籽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千,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8.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按劳分配 C.扩大经营自主权 D.实行政企分开
19.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20.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21.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人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22.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具体是指(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井冈山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道路
23.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目前已经演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A.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5.“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口号都体现的理念是( )
A.效率优先 B.依法治国 C.绿色发展 D.民族平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4分,29题10分,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6年 三大改造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拟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16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站起来】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富起来】
材料二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
【强起来】
材料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1)结合材料一回答,中国人民站起来是指哪一件历史事件?(2分)你怎样理解材料所述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3分)
(2)结合材料二,改革开放是党在哪次会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2分)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分)党的十九大上将什么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从新中国75年的辉煌历程中获得什么感悟?(2分)
28.(14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根据形势发展适时调整政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县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50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 3 74 355 0 4 0 7
材料二 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材料三 下表为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时间 粮食(亿公斤) 棉花(万担) 油料(万担) 生猪存栏数(万头)
1957年 1950.5 3280 7542 14590
1960年 1435 2126 3405 8227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生产队资料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促使材料一表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该事件实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四的变化是源自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2分)这项改革有何意义?(2分)
(4)综上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土地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29.(10分)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民强国的梦想,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薪火相传的追梦人】
材料一
图1 开国大典中的毛泽东 图2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图3 习近平在二十大上
【新时代中国梦】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党的几代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奋勇前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材料一图中三代领导核心在民族复兴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有哪些?(2分)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2分)
2024年春季学期学生综合素养阶段性评价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D C B C D A B C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D A C D A A D D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10分)
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分)
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维护了国际和平;1951年西藏地区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6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可任选一个角度,观点必须积极、正确,论述时:史实准确,并揭示史实的意义)
27.(16分)
(1)历史事件:新中国的诞生(或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3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3分)
(3)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分);党的十九大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分)。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言之有理即可,2分)
28.(14分)
(1)事件:土地改革(1分);历史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任答三点,3分)
(2)变化:我国粮食产量逐步增长(2分);主要原因: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3)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任答两点,2分)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要关注民生。(言之有理即可,2分)
29.(10分)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开始站起来了(或答: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开始富起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使中国不断强大,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任答两点,2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创新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