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5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5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1:19:2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通过比较,了解通俗歌曲和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各自特点。
3、在聆听、感受和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2学情分析
1、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思考能力,是一个接近成人的年龄而又面临学习和升学压力的群体。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许多高中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对它们充满了热情,也不断地寻找机会表现和证明自己。
2、本课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结合音乐发展的时代特点,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采用聆听、对比、分析、探讨等方法通过对不同的类型通俗歌曲的欣赏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通俗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了解歌曲中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课堂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并理解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
3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与对比,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结构与特点。
2、通过演唱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通俗音乐的风格。
难点: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通俗歌曲和民歌之间的不同风格和各自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课前音乐渲染
歌曲《栀子花开》《思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本课的关注。
一、师生交流
1、课前我们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属于哪类音乐?
2、这些歌曲都有什么特点?
3、歌曲《思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及歌手毛阿敏相关资料
4、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对通俗歌曲特点进行初步概括。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初步掌握通俗音乐的基本特点。
二、引出新课课题
学生阅读课本232页通俗音乐相关知识
活动2【活动】作品鉴赏
三、欣赏《懂你》
要求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情绪,注意音乐的风格特点。
1、“你”指的是谁?
2、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3、歌者以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情绪,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音乐,并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对音乐的理解与想法。
活动3【活动】内容拓展 
四、内容拓展
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1、谈谈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受。
2、探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教育思想,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侧重歌曲中的教育思想,旨在让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及产生的影响做较深入的研究。
活动4【活动】作品鉴赏
五、歌曲欣赏《好汉歌》
(音乐播放,学生很快就会受到音乐的感染,引导学生进行哼唱)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1、作品表达了怎样的音乐情绪?
2、歌曲演唱有怎样的特点?
3、你们喜欢歌曲中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注重让学生在探究和归纳中了解衬词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4、欣赏《王大娘钉缸》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衬词”的作用
探讨:《好汉歌》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的探究,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归纳能力。
5、归纳比较
歌曲《懂你》和《好汉歌》题材、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对音乐分析、归纳的能力。
活动5【活动】实践活动与拓展探究 
六、课堂实践
1、演唱《好汉歌》
对学生进行分组,带领学生体验“一领众合”歌唱形式,并引指导学生在演唱中把《好汉歌》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学生从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并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七、拓展与探究
1、课堂“考考你”活动
(根据提供的资料,划分这些音乐作品的类别属于传统民歌还是通俗音乐)
2、比较:通俗歌曲与传统民歌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表格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既可让他们巩固以前学过知识,又可检验本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你们喜欢的流行歌手有哪些?喜欢他们的那些作品?
4、讨论:流行音乐是否能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是一个普遍现象,通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在理性上对不同内容的通俗音乐有较清醒的认识。
活动6【作业】课堂小结
八、归纳总结、作业
1、通俗音乐的特点
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233页第四、五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