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7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配套教学设计(7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1:24:5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课题:中国通俗音乐-校园民谣2教学理念
从学生对通俗音乐的兴趣点入手,结合音乐生活和时代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听唱玩”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建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综合能力的发展。
3教学目标
深入地了解校园歌曲,认真感受和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及人文内涵,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能够静心聆听校园歌曲的两种风格的歌曲,准确掌握和理解其风格特点。积极投入地参加歌曲演唱、节奏体验活动,切实感受到两种校园民谣音乐风格的变化,从而提升歌曲演唱的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敢于去尝试“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的精神与动力,提高音乐素养。
4重点难点
理解《龙的传人》中级进、同音反复的旋律创作手法所体现的沉思性。在演唱中对风格的把握,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外婆的澎湖湾》;巧用“乐器”设计节奏加入表演。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中国校园民谣互动导入
1、老师用吉他演奏一段旋律《踏浪》,让学生回答其歌名,并演唱几句歌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较亲切的方式引导其参与课堂)
2、提问学生:请问:该首歌曲属于哪种音乐表现形式?
A. 古典音乐 B. 通俗音乐
从而导入《中国通俗音乐—校园歌曲》
活动2【讲授】中国校园民谣新课讲授
(一)中国校园民谣的发展背景
1、中国校园民谣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是台湾民歌运动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形态音乐,此类音乐让人们耳目一新!它强调了青春的易逝,透露出歌者对青春的回眸--青春依然真真切切,尽管一去不复返。
2、当年的台湾“民歌运动”吸引了很多知识青年投身于这场“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的音乐革命中,其原创精神为流行乐坛打开了全新局面。
3、听赏三段校园歌曲旋律,与校园民谣代表歌手进行连线。(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辨别歌手)
同时简略介绍这一时期的几位代表歌手。
(二)校园民谣的两种风格介绍
1、民族情怀(《龙的传人》)
A.创作背景
词曲作者侯德健在满腔爱国热情下,仅花了半个小时完成的音乐作品,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B.听赏《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改编歌曲
师生共同改编校园歌曲《龙的传人》、《踏浪》、《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等,或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改编(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即可)。
(1)老师展示亲自改编版
(2)分组改编派代表演唱。
活动4【练习】游戏活动
游戏环节—开门大吉之校园民谣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分小组选一首能打动你的歌曲,进行填词改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节课进行交流探讨,各组将学习成果分享展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