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在课文后面,除了本课需要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以外,还有三道练习题。教学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朗读文本、想象画面、交流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完成课后第三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二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两个要素既有读的要求,又有写的要求,体现了读写结合,读为写作铺垫的理念。本单元第一课《白鹭》,作者是借助描写白鹭的外形和不同场景中的美,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既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又符合和承载了语文要素的要求。
【课前解析】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兼美,有助于学生对照理解白鹭之美。文章分为三部分:一用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二是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借助“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三是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 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 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 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5.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教学重点】
1.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2.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教学难点】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 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 10个字。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背诵课文。
3.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教师引导: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万物有灵。人们总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万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花一鸟总关情。本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和一篇习作写自己的心爱之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课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给自己的心爱之物题诗,如:清代郑板桥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赞扬竹子的坚韧不拔;唐代罗隐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来歌颂蜜蜂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北宋周敦颐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对莲高雅脱俗的热爱;而到了现代,本篇课文的作者郭沫若先生亦有自己的心爱之物。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郭沫若。学生介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单元主题要素“心爱之物”入手,以歌颂心爱之物的诗句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 介绍作者。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等。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引导:郭沫若先生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生齐答“白鹭”师出示图片:没错,这就是白鹭。言为心声,情动词发。郭沫若先生看到白鹭为之倾倒,于是成就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白鹭。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
2.学习会认字。
适宜 白鹤 朱红 望哨 恩惠 匣子 窗框 嫌弃 韵味 镶嵌
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边听范读边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
预设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 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提问:像这种开头结尾互相接应的写法就叫做?“首尾呼应”。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诗的?到课文中再找一找,读一读吧!
预设 1:从第 2-5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形体、色彩的美。
预设 2:从第 6-8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在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中低飞时的美。
2.教师引导:带着对白鹭美的初步体会,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得轻柔缓慢。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四、学习第 2-5自然段,感受外形的“精巧”
1.提问:在作者眼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具体介绍了白鹭的哪几个方面?
教师板书(外形;活动)
2.提问:默读第 2-5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体现色素搭配适宜的语句。
预设:“那雪白的蓑毛”。
预设:“那铁色的长喙”。预设:“那青色的脚”。
教师过渡:第 5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懂,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教师相机指导“素”“黛”“忽”“分”的意思。
(“素”的意思是白色;“黛”的意思是青黑色。“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忽”和“分”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体型
再长一点就太长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
4.补充资料: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感受作者语言的丰富和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
5.提问:作者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朱鹭和苍鹭呢?预设: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凸显其“不适宜”,表达对白鹭的偏爱。
6.指导重难点字“鹤”的书写。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5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拨:读长句子时,要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带着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五、聚焦画面,探究白鹭
1.教师引导: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沫若眼中的白鹭仅仅美在外形吗 他还喜欢它的什么呢 对,他还喜欢白鹭活动时的样子。郭沫若把对白鹭印象最深的三个画面写了下来,就在课文的第六至八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请以《白鹭》第六至八自然段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拟一份短视频拍摄计划书,并为你拍摄的画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想一想,你要拍出白鹭什么特点?突出拍摄哪几个特写?并且给画面配音。好,开始吧。
2.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3.全班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配乐朗读。
六、课外拓展,实战提高
推荐阅读席慕蓉《贝壳》,思考:作者写了贝壳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脚步,整体感知了课文,感受到了白鹭被忽视的美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白鹭,了解它散文诗一般的韵味。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边阅读边理解。例如:整体感知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读课文,找到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出“首尾呼应”的写法。在学习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时,我抛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中心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感受白鹭精巧的句子,把课文重点分为两大部分。然后聚焦外形出示图片,根据课文描写具体感知白鹭的美。然后与《登徒子好色赋》的写法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丰富与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做法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二、合作探究,启发想象。我在学习课文第 6至 8自然段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让同学们想象画面并给画面取名字、配音。这个过程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品析课文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 6-8自然段时,让同学们以拍摄视频的方式想象描述画面,这个过程必须抓住关键词,孩子们因此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学会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之一——品味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四、对文本的研读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之一。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关注较少,造成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时一带而过,部分同学不能很好把握。读书用时也太少。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教学中,要在注重朗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希望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更快地理解课文。同时我还要多多关注这些学困生,使他们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有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