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阿诺尔德·勋伯格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人物生平
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人物生平
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纳粹上台后勋伯格离职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艺术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艺术评价
勋伯格的音乐以旋律性和抒情性擅场,但也极端复杂,将节奏、织体、曲式等种种因素发挥尽致,听起来颇为费力,但听者越来越感到值得努力。勋伯格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创作本身,还在于其艺术胆略以及对20世纪音乐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艺术评价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艺术评价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后来许多都成为了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
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又称《净化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单人剧《期待》(1909)、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09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1913)、独幕歌剧《日复一日》(1930)、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
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
《一个华沙幸存者》又名《华沙幸存者》的作者勋伯格本人就是犹太人。二战结束后,勋伯格得知希特勒把全欧洲成百万的犹太人赶到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然后又把他们赶到达豪和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毒死。这一历史事件,使勋伯格深受震动,1947年,他写出这部不朽的杰作。这是一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录,是华沙集中营里一个幸免于难的人的自述,他揭露了纳粹的罪行。作者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刺耳的音响,使这部作品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管弦乐队加朗诵(1至80小节);第二部分是祈祷加管弦乐队(81至99小节)。整个作品可看成是自由混合的二部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