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
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等知识。
3、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让学生转为从心底上真心喜欢音乐,并具有一定的优劣作品辨别能力刻不容缓。尤其是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状态。所以本学期继续加强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灵活处理、自由组合教材,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优劣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聆听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表现主义音乐知识。
教学难点:
对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欣赏音乐导入主题
师:播放两段音乐《爱之梦》与《月下皮埃罗》
问: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流派的风格?
生:李斯特,浪漫主义;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
师:伴随着现代工业的文明到来,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音乐家从理想化的时代转向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音乐是伴随着变异后的另类与单纯,以新宇宙观影调性旋律节奏和声配器曲式传统风格有调性重视清晰
和谐求美严谨现代主义无调性不重视复杂不和协求异自由结论从观念和技法上彻底颠覆了传统风格的音乐,开创了现代主义音乐的新天地响音乐向既具象而更抽象的、现实反现实与超现实方向发展。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介绍的勋伯格,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勋伯格的现代主义音乐世界。
活动2【讲授】介绍经历及作品
1、勋伯格简介(视频)
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
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
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师: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勋伯格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
主要作品有
《D大调弦乐四重奏》(1897)、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第一弦乐四重奏》(1905)和《第一室内交响乐》(1906)等;1908-1920
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在此期间,他与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康津斯基等人过往甚多,并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声乐曲《空中花园》(1908),《五首管弦乐曲》(1909)、独脚剧《期望》(1909)、配乐戏剧《幸运之手》(1910-1913)和人声和器乐作品《月迷皮埃罗》(1912)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终于建立了一种抛弃调性、利用所谓“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方法。该手法最早出现在创作于1920-1923年的《五首钢琴小曲》(op.23)和《小夜曲》(op.24)
中,此期的代表作品是《乐队变奏曲》(1927-1928)、歌剧《摩西和阿伦》(未完成,1930-1932)、《钢琴协奏曲》(1942)、《拿破仑颂》(1942)和《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其中晚年的作品偶尔又采用调性手法写成,有时还把调性和无调性手法结合在一起。
2、五首管弦乐曲赏析
①作品简介
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作品地16号)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重要作品之一。音乐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当时,勋伯格集中精力创作短小的抒情作品。他附和表现主义的观点,在《五首管弦乐曲》中注入了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并加上了描述性的标题——《预兆》、《往事》、《湖边晨景》、《色彩》、《突变》。该乐曲创作于
1909年,在1949年,勋伯格修改了《五首管弦乐曲》,用普通规模的乐队代替了原来版本所要求的庞大乐队。
②比较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预兆》、第二首《往事》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
师:无调性音乐,就是没有调子的音乐,咱们以前学习的作曲家们的音乐不管是哪种风格的,都是根据大小调转化而来的,有旋律性,而这个无调性音乐就是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
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问:你能找出两首乐曲的音乐主题吗?它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师:第一首:《预兆》这是一首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合于表现恐怖和焦急之类的情绪。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的幻觉
世界。在这首作品中,勋伯格还使用了各种新鲜的乐器音色和配器效果,如长号的刺耳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等,形成十分突出、有趣的变化和对比。第二首:《往事》表现了一种沉思的情绪,尚带有某些晚期
浪漫主义音乐的余韵。旋律比较简单,但却有丰富的和声语汇和精致细腻的音色。3、《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赏析①简介创作背景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军入侵波兰,
德籍高人辛德勒设法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使他们幸免于难。影片片段真
实地再现了当年法西斯的暴行,其音乐也极富悲剧色彩。奥籍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根据这一题材,用现代技法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②欣赏《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师:恐怖、刺激、尖锐的音响成为整部作品的主要情绪。
活动3【作业】总结
表现主义音乐,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却是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他们追求形式上的绝对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等观点上与绘画上的表现主义一脉相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