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国粹
京 剧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己有200余年的历史。 1790(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给乾隆皇帝祝寿进北京演出。当时,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徽班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徽调艺人在京城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汉调的影响,并吸收了民间曲调的特点,形成了京剧曲调的雏形。后来,程长庚将徽音、二黄发展为成熟的腔调.同时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同二黄调逐渐结合,形成所谓的“皮黄戏”,“徽汉合流”的完成标志着京剧音乐本质特征的形成。因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遂被称为“京戏”,也叫“京剧”。
戏剧行当:
生 旦 净 丑
生 行
简称“生”。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生行分为: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 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 行
简称“旦”。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
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铜锤花脸称正净,
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等。架子花脸叫副净
武工花脸名武净
武二花脸言红净
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
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红灯记》片段
戏剧基本功:
唱、念、做、打
名段欣赏2《三岔口》
宋代,三关上将焦赞,因杀死王钦若门婿谢金吾,被发配沙门岛 ;任堂惠奉命暗中保护。解差押解焦赞行至三岔口,夜宿于刘利华店中。任堂惠赶至店中宿下,入夜,任、刘因误会引起搏斗。打斗间任被焦赞认出,任说明身份,二人解除误会。 《三岔口》一名《焦赞发配》。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 原剧刘利华夫妇为反面人物,1951年中国京剧团改为正面人物,与任堂惠由误会而格斗。
三岔口
行当名称的来历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提出,“传奇以戏为称,谓其颠倒而无实耳”。大致意思是:戏曲中每一种角色都是取其反义而命名的。“生”为男性角色, 扮演的常是主要人物,演员需要功夫深厚,技艺纯熟, 但却取其反义“生”戏称之。 “旦”为女性角色, 旦”的本义是日出天明, 即阳也,而“妇宜夜”(即夜乃阴,符合妇人的本性),故称妇人为“旦”是取其反义称之。 “末”是中年以上男性角色,在剧中往往先出场,作为引戏或引舞,即“开场始事”, 把他们称为“末”,是取其反义戏称之。净,通称花脸,在剧中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鲁莽的人物。他们妆扮通常是满脸油彩,给人感觉是“涂污不洁”,但却称之为“净”,也取其反义而戏称之。 “丑”有文丑、武丑之别,也叫小花脸或三花脸。多扮演机替伶俐或滑稽幽默的人物,而丑属牛,牛性笨,故称这类伶俐滑稽角色为笨牛之“丑”也是取其反义来戏称之。一句话戏曲角色是和其称呼相反的。
请说出下列人物的应属哪个行当,并说出相应的戏剧人物
请说出下列人物的应属哪个行当,并说出相应的戏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