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学习提示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再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一些思乡的古诗。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中阅读提示的设置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引导学生简述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且抒发了哪些感受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的第四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吻合,并且分布在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中。在总体目标中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月为抒情线索,通过回忆故乡以及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一共七个自然段,首尾呼应、紧扣文题,依据不同的主题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引出"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一主题;第二部分(第 2-4自然段由月亮联想开来,回忆了"我"的故乡和童年往事;第三部分(第 5-6自然段)写作者离乡后的生活,通过异乡月和故乡月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思乡之情;第四部分(第 7自然段)与第 1自然段相呼应,将思乡之情推上高潮。总体而言,这篇课文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结构美。文章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到一起,结尾照应开头升华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月亮为线索,先写小时候故乡的月亮,再写他乡的月亮,最后写"我"现在所住之地的月亮,但是心中依然牵挂着的是儿时的故乡月。二是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感情真挚,很容易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一些古代诗文和许多古雅的用词,既彰显了文化品位,又让原本就令人向往的故乡更加韵味无穷。同时,运用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调动读者的嗅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一个美妙的月夜。置身其中,我们沐浴着温柔的月光,和作者一起在场院上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一起躺在坑边看月亮。三是情感美。文章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把我们带回了儿时的家乡,回到了池塘、竹林、大山的怀抱,感受到夏夜的清凉,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气氛......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通过这美好的意境流露出来。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借助具体事例等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先预设以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情感,在此基础上,尝试读懂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本课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名篇,作于 78岁高龄。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语言古拙、质朴,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真"与"朴"也正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和独特风格。同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以往经验理解"旖旎、烟波浩渺、离乡背井"等词语。
3.预设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读懂句中的词语。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题。(诗情画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月是故乡明。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清晰明了
生2:(看来呀语速放慢,读起来更有味道)
生3:读的很有感情,有了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朗读课题,让学生对文章思想有初步认识。)
二:好词积累,体会意境。
相信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大屏幕上的词语呢。
生1:(同桌评价一下)(显示拼音)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下面请你来领读另外老师还列出了两组词语。一起来看。同样,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很准确,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如果能保持一定的停顿。读起来更加的清晰。再请一位同学
生2:你读的很生动,有什么好方法吗?比如当你读到,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你脑中在想着什么呢?(脑中有了画面感)
可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一轮明月,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两组词语,其实描绘的就是文中的两处月色。一起来看,第一组(我小时候家乡的月色)那第二组呢(北京燕园胜地的月色),那接下来让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里,再来读一读。
生1:(词语有温度,词语有感觉,词语在句子中,读起来更有魅力)词语有温度,词语有感觉,词语在句子中读起来更有魅力,下面一段我们一起读...这两处正是课文中作者写到的,我真真切切用眼睛看到的美丽的月亮。是眼中月(板书:眼中月)
三:感悟诗中月
当然,课文不只写到了眼睛里看到的月亮。在课文里边,作者还引用了许许多多的诗词。来讲述诗句中的月亮。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些诗句呢
生 1: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生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还有吗?同学们再仔细找找,太容易找到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忽视掉。对,就是课文的题目呀。月是故乡明,本身就是一句诗。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的什么呢?说的杜甫那时候正经历安史之乱,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于是在月亮底下想起了自己的什么?家乡亲人呀,亲人分离,又远离故乡,又颠沛流离。
所以他写下了:预备读﹣-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这样的月亮,这样的感受,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亮,这样的感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月亮?
生 1:孤独
生 2:思念
生 3:凄凉
同学们,这样看来,月亮不只在我的眼中,也在中国的诗歌当中,一起来领略者流传千古的月亮.
齐读:月是故乡明 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就是诗中月(板书:诗中月)
四:赏析景中月作者不仅仅写到了眼中月,诗中月,还写到了其他地方的月亮。尤其是游历了将近三十多个国家所看到的那些月色,到底美不美?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
生 1:(读出来)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些或许你见过,有些没有,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齐读。
同学们读的都很好。这些月亮都镶嵌在非常美丽的景色当中。这些景既有湖景,也有沙漠之景,既有海之景,也有山景。这些景色美不美(美)真的很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呢?对,美妙绝伦呀!
(风景美丽,无与伦比)这就是作者写到了景中月(板书:景中月)
五: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眼中月,诗中月,景中月,那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又抒发了怎样的内心感受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勾画圈点相关词句,开始吧。(3分钟左右)
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请同学来分享。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有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
数星星(悠闲)摇知了(开心)看月亮(期待)梦月亮一起来看。
作者回忆了那么多有趣的童年往事,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我的感受。是哪句?哪位同学找到了。对,就是这句: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那接下来让我们也带着幸福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齐读我们抓住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了作者童年的快乐,以及对童年时光深深的眷恋。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继续往下看。
(学生读)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长大后很长时间都是怎样的呀?漂泊在外,离乡背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5到 7自然段,思考作者又写到了哪些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请同学请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谁来分享?
生1 :作者游历异国他乡,看到了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内心的感受却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再请一个同学来分享。找到的是哪句?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那小月亮浓浓的怀念之情。我们继续往下看,还会有哪些经历,有哪些感受呢?
是呀,同学们。身处燕园胜地,面对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那个平凡的小月亮。那老师的疑问来了,既然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小月亮。那为何他还要把别处的月亮写的那么美呢?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一下。有收获了吗?
生 1,是呀,两种事物相互比较,就是对比,把他乡月亮写得越美越能凸显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贴对比,同学们理解了吗?尽管他乡的景色美妙绝伦,但作者喜爱吗?他最爱的永远都是故乡那平凡的小月亮。所以他在文章结尾处写到(齐读)
月是故乡明......或许像作者说的那样,故乡的月亮没有非常漂亮的山海来衬托,没有非常漂亮的沙漠来衬托,更没有荷塘月色,那故乡的月亮究竟有何魅力呢?因为故乡有什么?对。正是。那些童年美好的回忆。所以我想念故乡的月亮,我怀念童年美好的时光。眼中月,诗中月,景中月,都不是我认为最美的月亮。因为我认为最美的月亮在哪里呢?在心里。因为我心里有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因为我心里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所以......月是故乡明。
六:拓展延伸
广阔世界的月亮,永远比不上我心中那故乡的小月亮,就像文章开头写到的:(齐读)每个人......自古以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一起来感受我们中国人对月亮特别的喜爱之情。齐读......千百年来,借月亮表达情感的诗词,还有许许多多。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起来,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